做人要知足
导读:人如果永不知足,在欲望的驱使下,人就会变得越贪婪,人生也越容易致祸。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
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衫,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面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这首诗对那些贪心不足者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物欲太盛就会造成灵魂变态,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永不知足的人,精神上永无宁静,心理永无快乐。显然,这样的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地位、权力、金钱之类引发的。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不得人心,自我毁灭。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自作聪明的秀才,到别人家去做客。在吃饭时,秀才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听说后,赶忙往菜里加了点盐,菜里的味道便鲜美多了。秀才尝了尝,心里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加了盐。加一点点的盐,味道便如此的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到家后,这位秀才便抓了一把盐放进嘴里,吃了以后,又苦又咸又涩,并且伤了自己的味蕾,秀才从此以后失去了味觉。盐能使菜的味道鲜美,但如果放得太多,菜就会咸得没法入口,这本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却不懂,他们都盲目地喜欢一个“多”字,比如认为钱越多越好,却不知钱越多,快乐就有可能减少;比如认为房子越多越好,却不知房子的面积每增加一平方米,而灰尘可能就多占一些面积,久而不除,显示了自己的懒惰;职务越多,休闲的时间就越少;物质生活越丰富,精神世界就越空虚;欲望越多,幸福就越少。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企业家卡耐基说:“要是我们得不到自己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烦扰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认为:“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罗马政治学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且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生活中的智者,总是喜欢把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所以他们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
人如果永不知足,在欲望的驱使下,人就会变得越贪婪,人生也越容易致祸。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因为我们离开人世时,带不走任何东西,而你生前贪恋的那些财物,到底物归何主,都未可知。
我还看过了下面这则故事,主要说明: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从前,有三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一块上山下乡,一块返城。最后竟然一块进了一家化肥厂。厂里工作辛苦,工资又不高。为了补贴家用,下班后,他们三个人都找了一些活儿干。一个到城里去蹬三轮车,一个在街边摆了一个修鞋摊,还有一个在家里看看书,读读报,写点东西。蹬三轮车的人钱赚得最多,甚至比工资还高。修车的人收入也不错,日常开销从来不用发愁。可是读书看报的那位,却没有什么收入,反而每月要从工资里拿些钱来买书。有一天,三个老朋友聚在了一起,谈论起各自以后的打算。蹬三轮车的人非常满足,说他虽然累一点,但是收入可观,日子过得很舒服,不打算改行。而修车的人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在城里,能有自己的一间修车铺,省得每天在外面风吹日晒的。而另外那个喜欢读书看报的人沉思良久说,他以后准备离开化肥厂,想靠写文章为生。其他两位听了,笑了,有些不以为然。几年过去了,他们还是过着同样的生活。十年后,蹬三轮车的那位还是下了班,去城里蹬三轮车。修车的那位真的在城里开了一家修车铺,自己当了老板。而那位读书看报的,在这十年时间里,不断发表一些作品,最后竟然有一篇作品获了大奖,被一家出版社看中,调到省城当了编辑。
一个人的业余时间,完全可以造就一个人,如何利用好你的业余时间,关键在于你的想法,只有具备远大的理想,你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可见,做人要知足,处世要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