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成就百年经典
导读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难处,一方面,它要迎合观众的口味,一方面,它又不知道观众真正需要什么口味。它在摸索,最后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到此,电影就会大热,以致在电影理想和票房都达到成功。
十月围城横空出世,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然而,这是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当我们看外国大片,都是拯救世界末日的英雄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英雄在哪。当我们想到二十年前的英雄本色,并为之一次次泪如雨下时,我们不禁感慨,我们只能为这一部电影泪如雨下。
电影究竟是什么,如何定位,各方总是莫衷一是,有过有很多言论,都说电影是纯娱乐的艺术。而在过去的多少年来,事实也的确似乎在证明这一点。不妨看那些充斥的,除了画面,武打,剩下的什么也没有,观众甚至看过之后,都不必思考的电影,似乎让我们感觉到看中国人导的电影,就是看过拉倒,千万不要回味,因为里面什么也没有。
任何一门艺术,要达到完美都是不容易的。电影尤其如此,因为你首先要考虑的是票房,其次才能是个人的喜好。同时,电影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画面,盐色,摄像机如何动,人物如何动,音乐,剧本,人物,如此复杂庞大的工程,要做到细致,完美无缺,实在是难度极大。而有缺点,观众就会感到看着不够有劲。
也许我们从电视剧,小说中,无法找到了奋勇拼杀,背水一战的感觉。小说只是文字,而电视剧在描写打斗场面时,实在是差强人意,说到底,还是小说,剧情。唯有电影,让人们能感觉到人生如同一场真正的搏杀,人们在这一搏杀中,在混乱的画面中,在视觉冲击中,找到了共鸣。从这一点来说,电影的表现手法,眼花了乱,目不接,更能与人的内心混乱的,迷茫的感觉形成完美对接。人从中,看到自已内心世界的影子,因为为之落泪,或者热血沸腾,也就在情理这中了。
所以,当我们面对武打戏时,不能当纯理解为那是武术表演,而更应对接成人的内心的挣扎。
但这种对接有时会出现偏差,当我们看到的这种你死我活的搏杀并不是正义与邪恶双方的厮杀时,我们可能感觉被欺骗了。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我们面对生活,面对现实,所有的遭遇,并不全来自于我们的本身,还有外人,也就是这个群体对我们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说了算的。当电影与我们的内心情感发生矛盾时,我们会本能的反感。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难处,一方面,它要迎合观众的口味,一方面,它又不知道观众真正需要什么口味。它在摸索,最后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到此,电影就会大热,以致在电影理想和票房都达到成功。
是的,我们对电影寄予了那么高的厚望,是因为其它艺术形式,并不能让我们真正看到自已的影子,电影人物,那些有血有肉的灵魂,他们那不顾一切,前赴后继的表情,以及浴血奋战,才让我们真正看清了自已究竟属于什么。是电影,让我们的英雄梦,在电影银幕上得以实现。
十月围城,围绕着保护孙中山,一场持续五天的,在香港的恶战,那里面表达了太多内容,让我们思考了太多。人为什么活着,我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平静无波,却又是那么累。而我们何尝不是在厮杀,那厮杀写满了表情,写满了全力以赴。一场电影,也许让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希望,或者说,大家都在一部电影里获得了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为此彼此产生了理解,也许这也是电影所能达到的目标之一。
而十月围城,也许真的就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百年经典,成了我们岁月中永不磨灭的记忆。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们能想起那里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画面,每个动作。我们怀念那些画面。并让这些画面,带我们重温那曾有过的不平凡的岁月。那么这样的电影,也就必然会成为百年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