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看到有人倒地,你会救吗?

看到有人倒地,你会救吗?

2013-10-22 15:49 作者:阿元 阅读量:33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看见有人倒地,无人上前救助;热心救助别人,却又遭遇尴尬。是现在的人心越来越冷漠,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在网上,很多网友共同谈到了一起好心搀扶倒地老人却遭恶报的例子——2006年轰动一时的南京“徐老太”案。

“看到有人倒地,你会救吗?”近日,网络上流转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新浪网上在对该问题多达2万多条回复中,支持明哲保身持不救态度的和持会救的声音,基本上各占一半,但不论持何观点,讨论者都赞成一点共识:参与救人时,路人要小心。

问题的引出源自前不久经媒体曝出的频频发生在各地的类似“倒地事件”。

“倒地事件”一:12月8日中午,在靠近杭州市中山路的积善坊巷,患有冠心病的丁大伯突然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当时不少路人目睹了丁大伯倒地,也有人拨打了120和110,但无人上前救助。40分钟后,110和120赶到将老人家送往医院,可惜为时已晚,老人终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去世。

“倒地事件”二:12月2日,在上下班高峰期间的广州市街头,一名中年男子忽然倒在地上,周围立刻涌上很多人围观,可是却一直没有人上前施救。半小时后,一名路过的外籍青年给他做了压胸膛抢救,希望能令其心脏复苏,120也随后赶到。但那名男子终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失去了生命。

“倒地事件”三:9月6日,一位80岁左右的老翁在重庆南坪一条商业街边的人行道上摔倒,手足抽搐。周围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也有不少人停下脚步,却始终没有人上去扶老人一把。后来待120赶到时,老人已经去世。

“倒地事件”四:8月8日晚上,贵州省都匀市市民彭女士驾车路过时扶起了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太太,结果老太太刚缓过气来,就坚称是彭女士撞的她。幸而,最终通过媒体的帮助,寻找到了证明彭女士无辜的目击证人。

……

看见有人倒地,无人上前救助;热心救助别人,却又遭遇尴尬。是现在的人心越来越冷漠,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在网上,很多网友共同谈到了一起好心搀扶倒地老人却遭恶报的例子——2006年轰动一时的南京“徐老太”案。南京小伙彭宇好心扶起在公交站摔倒的徐寿兰老太,却被其家人指认为他是撞倒徐的人。尽管有目击证人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依然按照“逻辑”判处彭宇4万余元的赔偿,法院“你不误伤她,就不会送她上医院”的判决,被称作对社会良知的—次毁灭性打击。

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徐老太案”最终判决结果的影响,以及同类事件的不断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持有“不敢扶”、“扶不起”摔倒人的观点。抨击社会冷漠、号召互帮互助的声音,似乎也因此而显得弱了许多。

如何在行善的同时也保护到自己的权益?成都市豪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黄强认为,对于像施救倒地人这一类行为,如果在事先多个心眼,或许可以避免不少麻烦。“周围有行人的,可以拜托别人做个证明;如果没有人,那么不妨先拨打一下110。”他表示,倘若手边有照相、录音等取证工具的,那么顺手取一下证,也是可行的预防办法。

实际上,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民事案件本该遵循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对于南京“徐老太这样的案件,倘若徐老太家人坚称是彭宇撞倒了她。那么应该是由他们来拿出证据证明此事,而不是由彭宇举证自己没有撞人。但在南京市鼓楼区法院的审判中,整个流程都倒了过来。“这个判决是和社会公德相违背的,也是我一直难以理解的。”黄强有些无奈地表示。

社会学专家则指出,“徐老太案”的流毒,如今看来,已经远超过了大家的想象。要消除这样一个“恶例”的影响,权威部门就必须承担起树立新的“良例”的责任。

“中国的老百姓是很聪明的,他们不看理论、不看制度,看的是实际生活。”四川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表示,从生活实践中学习经验,是中国人所通行的俗世智慧。像“徐老太案”这样的一个案例,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力,可能要远远超过几十年的教育和社会宣传的效果。如今频频发生的有人倒地无人敢扶的事实,便是这种负面影响最有力的体现。遗憾的是,少数人的错误行为,结果却要由无辜的其他老人来为之“埋单”。他说,在“恶例”已是既成事实的能提下,希望老百姓能够单方面地以较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不顾可能惹来的麻烦后果而继续热心助人,是不现实的。“我们帮助别人,不一定希望得到回报,但肯定不希望惹来麻烦。这种想法是非常正常的。”

然而如何解决当前的道德困境?“前车之鉴既然留下如此恶劣的影响,只有彻底推翻它,才能真正打消老百姓心头的顾虑。最理想的方法,自然是对徐老太的案子进行重新审判。”胡光伟说,由此可重新树立起公众对社会良知的信心。

相关文章关键词

《看到有人倒地,你会救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