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久违的兴奋

久违的兴奋

2013-10-22 01:25 作者:木言 阅读量:30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守望的距离》,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除去那些感叹词有可否删除可有可无的商榷之地外,几乎每篇散文都是不易之刊。那些极为凝练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海德格尔、尼采、叔本华、席勒等等一大批哲学大师。

今天又一次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兴奋。我只能用“兴奋”这个词语来定义我现在的感觉,其他任何一个词我也想不到。我兴奋得像刚刚得到一个娃娃的孩子,想跑去告诉大人;我兴奋地像又一次恋爱了,想马上与知心朋友分享;我兴奋得像投机者买彩票中了大奖一般。

不是为别的,而是为我今天发现了一本好的书。

这本书让我有了当年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时候的那种激动。我当初读《文化苦旅》,正是高三,学习本来就已经非常忙、非常累,可是我一看这本书就着迷了一般,仿佛一天不读就有什么大事没有做。当时我把《文化苦旅》读过三遍之后,就开始抄写,摘抄那些我喜欢的句子,抄了一大本。后来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和《千年一叹》,也是如此。那一时期,我的写作,也深受余氏散文的影响。可是,后来开始读余秋雨的文学批判,从那些批评家的视角来了解余秋雨,渐渐觉得他的书其实并没有写出什么创新的东西。余氏散文的贡献无非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从文章结构上对大散文创作是一种模式化的构建,其二是在内容上推出一种所谓的文化散文。可是,余氏散文的失败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连篇累牍之中不免让人觉得篇篇都是充斥着“文化”、充斥着莫名奇妙的“文化人格”的矫情。可是,就我而言,余氏散文既有失于一个学者应有的严肃性,也谈不上一个作家的趣味性,更不啻于智者的深刻性了。余氏的成功就在于迎合了当时大众在信仰匮乏时代中的一种虚荣心。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我不曾考证其真伪,但是很能说明读者读余氏散文的一种心态,那就是:看,我读的是《文化苦旅》,多么艰深,多么高雅,我是多么有文化。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妓女被警察抓到后,在她随手带的包里有三样东西:一个口红,一盒避孕套,还有一本《文化苦旅》。当然,我写这些文字,并不是要贬低余氏散文,我认为余氏散文作为文化普及性读物还是很值得阅读的。

我希望我现在读的这本书,不会让我在有朝一日读文学评论的时候大失所望。

这本书就是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

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迷惑。我读了前面的一百页,可是几乎一点也没有读懂。于是只好把它放在枕边,转而读司汤达的《红与黑》。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又开始读《守望的距离》。然而当我再次读它,并且硬着头皮读了三百多页后,突然有了恍然顿悟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多么好的一本书呵!从让你怎么也读不懂、怎么也不明白那些西方哲学家玄深的思维,到你突然有了那么一点小小的明白,再到你终于有了更多的明白,那是一种怎样的发现的乐趣!越是痛苦的寻找,必然在寻有所得之后越是感受到很强烈的愉悦!所以我很自然地就决定要把这本书至少读上三遍,再把那些经典的句子摘抄一遍。

首先,《守望的距离》,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除去那些感叹词有可否删除可有可无的商榷之地外,几乎每篇散文都是不易之刊。那些极为凝练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海德格尔、尼采、叔本华、席勒等等一大批哲学大师。其次,在内容上,那是一个生命对其他生命的倾心的交谈,它让你不得不把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去接受栉风沐雨一般的洗礼。他从来不是以一个大师的身份来告诉你什么是真理,却启发着你自己去寻找真理。正如哲学里说的“认识你自己”。哲学不是告诉你答案,而是向你提出问题。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哲学问题,别人的答案与你无关。

《守望的距离》,是的,人本身的确就应该和某些事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太疏远则脱离现实,太亲近则有失清醒。人的好的状态,在于变化中有一份坚持,追求中有一份保留。

2009年12月24日

相关文章关键词

《久违的兴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