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印象
导读:没有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没有了“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的闲逸;也没有了“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情……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是蝇营狗苟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梦回唐朝。
很多人很多时候,瞻仰那段文治武功举世无双的日子,无不热血沸腾。当沧海桑田,我们只剩下在记忆中缅怀。唐朝,那样风华绝代的它,留给我们的太多,而至今能让我们口口相传并会继续流传下去的,除却唐诗,我便想不出第二了。
记不清第一次接触唐诗的准确年纪了,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四月的春天,故乡江南,刚记事的我是在祖父的怀里边嚼着奶糖边听祖父给我吟诵孟浩然的《春晓》。这样一个相同的季节,再想起那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竟生出一丝丝感动,涓涓地流出,没有停歇。
我不是天才,孩提的我还不会认很多的字,更不懂得诗歌的内蕴。但那时,家门前种满了桃树、李树、樱桃,清晨,在啾啾的鸟鸣声中醒来,粉色的、白色的花瓣总会零零落落地洒在地上,映衬着斑驳的树影,组合成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即便年幼的我也很快记住了那首诗。后来,我才知道那时我已经沉浸在了诗歌的意境中,只是小孩子不懂,只觉得祖父说的和眼前的花鸟树木十分相似罢了。
祖父年轻的时候在家乡文化馆做管理员,文革“破四旧”的时候丢了工作,然后踏踏实实做了一辈子农民,但他喜欢读书的习惯从未落下。祖父记忆力很好,家中从没见过有什么唐诗的集子,但诗歌总记得一字不落。祖父告诉我他年轻时不像现在这般新鲜的玩意很多,没事时喜欢读书的祖父渐渐喜欢上了唐诗,自然也记下了不少。祖父喜欢唐诗,连带着我也背会了很多。但相较于祖父,那时的我对唐诗并不是十分的喜爱。因为祖父曾领过镇里的民间戏班,所以小时候的我总是缠着祖父让他给我唱戏段子,觉得曲啊、词啊,比那些诗要好听多了。
祖父也不向我解释什么,曲儿唱了,唐诗也没忘了跟着念。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柳宗元的《江雪》……背会了很多那些上学后才会接触到的唐诗,以至于课堂上我总是被老师夸奖,其实那哪值得称赞啊,早就记住的东西而已。但小孩子心性免不了要偷偷乐上半晌,这算是那时唐诗带给我的一点小小的虚荣吧!
渐渐成长起来的我,接触到的诗歌、诗人越来越多,唐诗最先带给我的欣喜早在很久就不再有了。而祖父常拉着胡琴唱戏曲,却很少再给我吟诵唐诗了。当我带着疑问问祖父时,祖父笑呵呵地对我说:“小家伙,你不是不喜欢唐诗吗?”“呃……是有一点啦.。”祖父又向我说道:“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以后读的唐诗比爷爷会的还要多很多,需要好好体会。而这些弹词戏曲附庸风雅、无病呻吟者较多,自己没事唱唱玩玩也就罢了。”
虽然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词曲胜于诗文,但我也听祖父说的细细体会唐诗。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祖父喜欢唐诗,是因为唐诗承载的更多的是一个王朝的历史,那是祖父经历沧桑后所更能体会到的一种伟大。可祖父说的词曲附庸风雅我并不赞成,元人乔吉的《双调·水仙子》:“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我想一般庸俗的文人创作不出这般雄壮吧?苏轼、辛弃疾的词更是成就非凡了。
我喜欢词曲是因为词曲更易于情感的表达,也许简单直白早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吧。而词曲关于爱情的描写,让年轻的我读起来更有一种莫名的共鸣感。我最喜欢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总风情,更与何人说?”感情直抒胸臆,不像李商隐的“无题诗”那样,词藻华丽典雅,寓意深曲,让读者多方玩索仍难以把定主旨。通俗一点说就是太绕了,一首诗表达的情感也要那些学者们研究来研究去,索然无趣的很。
我喜欢词曲,但对于诗文从未轻言过。认真地读、细细地体会,也更懂得了唐诗。在我的眼中,李白是一名豪放飘逸的侠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老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王维是一位悠然自得的名士,“随处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有岑参、王昌龄、白居易、杜牧、李商隐……他们构建起唐诗的脊梁。
我曾经仔细读过整个唐王朝的历史,为唐王朝的兴盛激情燃烧过,也为唐亡的无奈哀伤过。从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米流香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到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三百年的唐朝,带给我们的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三百年的唐诗,带给我们的却是一段永恒的记忆。唐诗在秉持其特有的美学意义时,又在有意无意间扛起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王朝的重量。正因为唐诗的存在,唐朝平添上了一段传奇。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读书人除了学习各种古老而陈旧的知识、经义外,诗歌更是被作为科举测试来选拔人才。孔夫子说“诗,可以兴”,兴者,起也。蒲友俊在巴蜀书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作序到:“如果没有诗情的感发,‘四书五经’中令人头疼的封建教条必然只能喂养出蠹虫般的学究;而中国古代富于独创精神的杰出诗人,多少都有点离经叛道的味儿,至少都不是‘够格’的经生。”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正因为如此,就与生俱来似的展现出一股迷人的艺术气质——含蓄隽永、智慧广博。
当我沿着时光逆流而上,仰望唐诗。也许百花齐放,它依然是那朵骄傲的牡丹;纵使远古的宝剑锈迹斑斑,唐诗依然在出鞘后寒光大放。“自从有了唐诗,后世再没有诗了。”这句话说得有些吓人,但也可看出那个诗的盛世王朝,后世再也没有遇见了!曾经也很郑重地思考过这种原因,难道真的是诗人已死?在现在的中国,学生们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没有了创新,没有了诗情。大把大把地时间花在外语身上,母语倒快忘了最基本的常识,即便我现在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反而要为过英语四级、六级而担忧。
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常常感叹生活太枯燥、太乏味,抱怨它缺少诗意。但这能怪谁呢?当诗歌远去,诗人不再是引领风骚的先驱,那些关于美的情趣也少了很多很多……
朋友从南京回来,我问他是否看见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他向我抱怨道,哪见得那金陵六朝古都的模样,连秦淮河都让电动游艇占据了。我知道,原来的石头城早已成为了现代化的大都市,繁华依旧,却早已没有了诗情。我不知道,文明是否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你会让人类失去很多原来美好的东西。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没有了“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的闲逸;也没有了“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情……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是蝇营狗苟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回家的时候和祖父说起唐诗,谈起诗情,祖父总是含笑望着我,听我侃侃而谈。他说我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告诉我你无法阻止别人的爱好,更无法回到唐朝,唐诗影响深远,诗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风光,但还未到消失的时候,每件事物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有些事强求不来!老人显得很平淡,也许读了那么多的唐诗,唐诗早已深深影响了老人——博大而深邃。
我依然是少年心性,就像我喜欢词曲那样,太招摇。远没有唐诗来的内敛。唐诗与我来说,充满了智慧,它太厚重了,让我满怀着敬畏。
唐诗·印象!
那些存在在我记忆中属于唐诗的一切,很远也很近。
若水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