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在山里见到的一所学校

在山里见到的一所学校

2013-10-24 02:41 作者:杨莹 阅读量:55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蜀河古镇在山里,那个镇子的后坡南端有一座庙,是“三义庙”,背依山坡,南临汉江,面对蜀河。庙墙一侧镶嵌三块残碑,其中一块字迹清晰,一块不很清晰,一块字迹已漫漶殆尽,几不知所云,据残碑推断,此庙大约创建于清朝中期。

从一个经济相对而言较为发达的地方而来,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在这里都看到了一些特别旧、特别传统的东西,古老而透着些历史文化气息,就觉得特别的好,虽落后,却质朴得令人痴迷,这是一个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山村学校。

蜀河古镇在山里,那个镇子的后坡南端有一座庙,是“三义庙”,背依山坡,南临汉江,面对蜀河。庙墙一侧镶嵌三块残碑,其中一块字迹清晰,一块不很清晰,一块字迹已漫漶殆尽,几不知所云,据残碑推断,此庙大约创建于清朝中期。

庙的旁边有一所学校,不,应该说,在学校院内有一座古庙,“三义庙”院内,挺立一棵上千年的五指松,参天、苍翠、挺拔,高约五米,主干以上的五指分开向上伸展构成了一个壮如巨伞的树冠,枝繁叶翠,掩映着教学楼,在与古镇隔河相望,衬托着古城的秀色。门前的那对清朝雕琢的石狮,雕工精巧、姿雄威武、栩栩如生。学生们每天从这古柏下走出,从古庙里穿过,走向教室。以庙宇祠堂作学校,如今在农村已不多见,这样的结合成了山里的一道风景。

这就是那所山村学校,蜀河中学。小河、山石、树木、花草、古石刻,都散发着千年的清香和灵气,学生们的身上,散发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校后门外是一条古街,沿石阶而下,抬头望一眼,看见右边一面老房子的墙上,有一幅哈德门香烟的老广告,老乡说,那广告一百年前就有了。大概来这里的人不多它才得以保留至今吧。

校外一个牌子上写道:“校园门口禁止停放车辆乱设摊点,过往车辆请减速慢行!”它在提醒着这山上有一座学校。

“金榜”就张贴在街上,学校围墙的外面,金榜上写着300多名学生的名字,他们是今年从这里考向全国各地名校的大学生。三百多名呵!其实,去年的金榜也有那么多人,于是,那面“教育墙”就渐渐成了“教育强”的一个例证。

来此看古庙和五指柏的人都看得到“金榜”,来看金榜的人,知道了这里有个古庙。我想,为什么庙宇当初都要建在山上?为了诵经时不受干扰么?是因为在干净而安静的地方,才可使心静下来并充满活力么?如果是那样,这些孩子能不受外界各种干扰地在这里读书也是一种“福气”了,他们远离功利、虚伪和媚俗的侵扰,孤独中享受着一种简单生活,孤独中保持着内心对某个境界的向往,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安静地度过了自己的“十年寒窗”。

来到这里,我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望着这些被课本包围的明年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我在想,如今城里的孩子,可有他们这样的信仰和吃苦精神?我知道的是,城里豪华的教学楼、舒适的学生公寓里的孩子对学习已经没了兴趣,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他们渐渐变得懒惰,有的孩子甚至以为自己是在为家长学习。正因为这里的孩子比城里孩子“见得少”,城里的一些好东西会腐蚀人的理智,甚至是理想,他们在这里没有现代城里人的那一堆烦恼,他们在这里看不见外面世界的精彩,也看不到山外面的无奈,看不见烟花绽放,也不见到灰飞烟灭,他们内心相对单纯,他们的思想相对纯净,他们的理想和信仰就不会被动摇,他们才会永远有动力,才会一直这样专心,这样充实,这样一心一意地学习。望着这里学生的学习劲头,我想,现在不管在那里,如无这所学校这种精神,又怎能培养出像这所学校这样的学生呢?不禁想起中国那句古语:“自古英才出寒门”。

面向小河的那堵墙上录有一些历史名人励志的话,每天早上同学们就是在这里晨读。此时,除了偶尔鸟儿飞过的声音,我听到的就是自己呼吸的声音。

这就是那堵墙面对着的那一条河。

从教室门前的台阶上望过去,可看到校隔壁的那户人家,门眉上有我小学课本里第一课的内容:“毛主席万岁”

山路很窄,车只能把学生们的吃物拉到这里,他们把买回的货物就是从这里利用滑轮吊上去的。

崖畔上又寂寞又美丽的山花吐露着芬芳。

毕业于陕师大地理系的“老校长”张扬春先生头发已经灰白,当我问到他多大年纪时才知他今年不过四十来岁。智慧的“老校长”在这个学校里已经工作十六年了,过着平静而单调的生活,如今还在代课的他,很熟悉毕业班的每一位同学,他能顺口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寂寞中望着桃李怒放,他看着根植秦巴的学生从五指柏下走出,那含笑的眼里闪烁着幸福的泪光……

男人树

相关文章关键词

《在山里见到的一所学校》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