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灵魂
导读:“竹子”老师也有这样的心声:“我欣赏竹,欣赏竹的生机盎然,四季常青,尽管竹有百般柔情,但它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欣赏竹的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欣赏竹的清淡高雅。
竹子,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中国文化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菊、竹又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列其中,可见她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我的“竹子”老师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它无华丽之姿,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有凌云之志。谦虚谨慎是竹的品格,坚贞不屈是竹的气节,无私奉献是竹的风骨,高风亮节是竹的灵魂。于是,竹,便成了我心中的偶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板桥对竹子品质的高度赞美。竹子挺拔俊秀,刚劲清新,生机盎然,岁寒不凋。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她不畏逆境,中通外直,虚怀若谷,宁折不屈的品格,故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古人常把竹子喻作君子贤人,君子贤人亦以居竹、画竹、吟竹表示清高,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和格言警句。
“竹子”老师也有这样的心声:“我欣赏竹,欣赏竹的生机盎然,四季常青,尽管竹有百般柔情,但它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欣赏竹的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欣赏竹的清淡高雅,一尘不染;欣赏竹的清静恬适,柔情似水;欣赏竹的不图华丽,不求虚名;欣赏竹的心无杂念,甘于寂寞;更欣赏竹的不求索取,勇于奉献!”。
当春风还没有吹散残冬的余寒,一场春雨过后,新笋破土而出,直指云霄,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她青春活力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像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柔韧的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旧绿荫葱葱,笑傲风霜雪雨。“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竹子虽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
想起苏东坡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并非我是俗人,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在家前屋后种竹成林。在气候适宜的节假日里,我喜欢到室外读书或散心,附近的桃林和梨林是我春夏的首选,只有竹林对我四季不厌。处在青青翠竹之中,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便会油然而生,自己仿佛成了茂林修竹中的隐士高人。但看竹子,霓裳羽衣,轻盈细巧,尽管有百般柔情,却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慕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郑板桥这样赞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曾经置身于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老竹,犹如披盔戴甲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似千娇百媚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像跃马挥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我对竹子一往情深,更缘于她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用途。她不用浇水、施肥、除草,不需要过多的呵护,即可成林成材。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可以食用,竹子可以用来做家具、胶板、竹筏、筷子、椅子、毛笔、牙签,还可以做凉席、笛子、葫芦丝、工艺品……总之,竹产业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竹,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
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我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君子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日久天长,我的情操也被竹的气息、竹的清香和竹的风格所陶冶,使我能以清风朗月般的心态面对物欲横流的人世。
正如竹子老师说的:“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而我的净土呢?就在这由竹子搭起如世外桃源般的坞篷里,在这里,我可以找回原始的自己,忘却尘世的喧嚣,让竹叶给心灵画出清晰的轮廓,用音乐为情感描绘出宁静而祥和的星空。”
做人当君子,君子当如竹。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