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遐想
导读文字,也是有颜色的。唐诗是深颜色的,宋词是浅颜色的,明清小说是酱紫色的,那些教唆人们搞厚黑的文字是黑色的看不到光明的。
1一本书,也是有生命的……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也是有生命的。
这就像一个人,没有呱呱坠地以前,还谈不上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但是,一旦他或者她哭着喊着挣扎着经过了那条狭窄的生命通道之后,他或者她就有了自己的尊严以及存在的权利。作为社会人,我们尊重这种存在的权利,首先是因为我们尊重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希望自己被别人所尊重和爱护。
书也是如此。
当一本书经历了作者含辛茹苦地打磨,经历了编辑挑剔眼光的筛选,经历了做版、照排工人的辛勤工作以后,它至此也赢得了被人尊重的权利。
它是一个成年人。当初作为一个念头或者灵感还在作者脑海里盘旋的时候,它仅仅是一种冲动。但是,当作者让自己顺从了这种冲动,从而俯下身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的时候,它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
一本书也应该得到尊重。一本书的存在意义,其实和一个人应该是一样的。人有人权,书也有自己的“书权”。
静静的暗夜,我喜欢轻轻摩挲那些书的封面,那上面的文字和油墨的气息,告诉我可能即将开始的思想的旅程。我拧亮台灯,至此开始了和一个陌生朋友的交流。
一本书,也是有生命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读书
我们究竟有什么理由不读书,或者说鄙视书本?
遥想数百年或者数千年以前的夜里,一个守着油灯的人彻夜不眠,他额头上的皱纹像蚯蚓一样,告诉我们思考的艰难。这个人在这里已经守了几十年了。6岁的时候,他开始习字,教书的先生,喜欢用戒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乡村的林荫道上,曾经响过这个孩子清脆的读书声……
后来在寂静的夏夜,蚊子和酷热不断袭击这个立志苦读的男子。为了降温,他用木盆盛满水,把双脚放进去。为了驱赶蚊虫,他全身抹满清凉油,为了睡一个安稳觉,他用衣服把头和脸都包裹得严严的。求学的艰辛是无须多少笔墨进行描绘的。
他的艰难,岂止在于肉体的疲劳?
他不慕名利,不喜欢逢迎拍马。他整日思考,被人视为怪人。汗水、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监禁甚至杀头的危险都时刻伴随左右。但是,这丝毫不能影响著书立说的人勤奋的工作。
到了后来,这本书终于问世了。此时此刻,他或者已经两鬓苍苍。而这一切,未必就意味着一本书的坦荡前程。在古代,这本书还要经历文字狱和查禁的危险,还要经历战火的考验、无知的考验、偏激者的焚烧……
够了,当某个早晨,这本书终于穿过重重的时光隧道来到了我们面前。你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
3文字,那些书香,那些书色……
文字,也是有色香味道的。
读《史记》,可以闻到肉的香味。司马迁用浓浓的汤汁为我们做了一碗盖浇饭,那些人物、那些喧嚣的声音,他们总是在你闲暇的时光里叩开你的记忆的大门。
读《诗经》,犹如饮茶。那些男男女女们,那些你你我我们,他们在桃花的溪流边上读书,在阡陌的十字路口握着手久久不愿意分别。他们用泥坯建房子,采摘金黄色的不知名的菊花戴在头上。他们不分男女,都喜欢把香草和兰花别在衣襟上,并且认为这样很美……
文字,也是有颜色的。唐诗是深颜色的,宋词是浅颜色的,明清小说是酱紫色的,那些教唆人们搞厚黑的文字是黑色的看不到光明的。
文字也是有味道的。李白的诗歌,犹如大碗烈酒;杜甫的文字,艰深犹如苦涩的自家土酒;李清照的文字,犹如荷花亭中的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