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英烈
导读重读英烈,我真切地感受到,正是在李大钊、蔡和森、邓中夏、邓恩铭、瞿秋白这一个个发聋振聩、亮如洪钟的英名感召下,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无名英烈。他们以自己躺下的身躯筑起后人前仆后继的道路,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谱写出一曲曲“绝壮悲凉的生命韵调”,同时也矗立起一片如森林般巍峨壮观的丰碑。
生命中总会有一些日子让人远离平庸,接近崇高与伟大。比如每年的十月一日,这一天是新中国诞生纪念日,也是一个令全体中国人为之感奋的日子。它督促我们暂离尘嚣,远离浮躁,而能平心静气地去触摸历史。于是我发现,走近中国革命史,走近新中国诞生史,也就走近了英雄,走近了英烈,走近了勇敢与无私,走近了崇高与伟大。
我发现在我的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共产党人浴血奋斗、舍生忘死的壮烈画卷,是一幅我曾加入过的这支无坚不摧、群星灿烂的人民军队众多前辈令人为之壮怀激烈的英勇壮举。仅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名录》,收入的烈士名单人数多达数十万;而无数长眠于地下,在更为艰苦卓绝的红军时期、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先烈们,他们至今仍有为数众多的英名不为我们所知。就像是滔滔江河中的一滴水,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汇入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而丝毫不在意是否溅起了浪花,是否为人们所瞩目。在他们的字典里,你找不到怯懦、自私和索取,有的只是勇敢、无畏和献身。他们是一群让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同时也是一群最不应该忘记的英雄。他们以生命作代价,诠释了“英雄”二字的真正含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是诗人杜甫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凭吊和惋惜。谁能告诉我,在为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英勇献身的英雄簿上,有多少壮志未酬的先烈?重读英烈,使我的双目满含泪水;重读英烈,使我再一次加深了对那些宛如催征号角的名字的记忆,同时也记住了一些新的让人为之感动的名字。夏明翰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言状语,大义凛然地赴向刑场;“头可断,支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志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周文雍、陈铁军把刑场上敌人的枪声当成礼炮,举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婚礼;“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邓恩铭以诗言志,含笑面对敌人的屠刀……。
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犹如石破惊天,令敌闻风丧胆,令革命战友豪气冲天。他们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无愧于“人民英雄”的光荣称号。中国革命历史因为有了他们而更加惊天地、泣鬼神,中华民族的后辈们因为有了他们才更加“腰杆挺直、坚硬如铁”。
重读英烈的过程,是净化思想、洗涤灵魂的过程。无数革命的英烈,就如辽阔天际数不胜数的点点繁星,以生命的亮光划破夜空,为后人照亮前进的征途。正是他们,从四面八方集聚到镰刀、锤子的旗帜之下,汇成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在中国革命史上演绎出无数红色经典的动人旋律。无数英烈留给我们的,是一部厚重而耐人寻味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遗产。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不乏铮铮铁骨者,不乏为民请命者,不乏舍生忘死者,然而,谁曾见过有如红军战士这般无私无畏、一如反顾、大义凛然?这种坚如磐石的信念由何而来?重读英烈,我找到了答案:来源于一种永恒的信念,那就是相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能实现,相信“人道的钟声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之世界!”为了这一理想和信念,他们不惜“勇往奋进以赴之”,“殚精瘁力以成之”,直至“断头流血以从之”。
重读英烈,我真切地感受到,正是在李大钊、蔡和森、邓中夏、邓恩铭、瞿秋白这一个个发聋振聩、亮如洪钟的英名感召下,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无名英烈。他们以自己躺下的身躯筑起后人前仆后继的道路,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谱写出一曲曲“绝壮悲凉的生命韵调”,同时也矗立起一片如森林般巍峨壮观的丰碑。
青山依旧在,生死长相忆。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可以告慰英烈的是:在你们身后,在你们曾经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地方,有无数像你们一样优秀的英雄儿女,正在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祖国和法律的尊严;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竭力拓展、延续着你们为之献出生命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