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天有多高

天有多高

2013-10-23 08:53 作者:高歌 阅读量:26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我们不是一个善于兼容并蓄的民族吗,为什么就不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求真和务实的精神。凡事,对则对,错则错,不能模棱两可。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什么就不能问计于民,只是问计于官呢。

天有多高?有2个版本的回答。一是中国的,很古老的传说,灶王爷腊月23要“上天言好事”,好奇的小孩子就会问,“它什么时候回来啊?”大人就会回答,“再过7天7夜灶王爷就回来。”那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就是春节。二是西方的,有人问智慧的苏格拉底,苏答,“天有三尺高。”“那不是除了小孩子,都会顶破了天吗?”“所以说,人必须学会低头。”

严格的说,二者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中国的传说给出的只是一个时间,苏格拉底给出的实际是一个不确定。但同样是一个不确定,中国人选择了含糊其辞,有王顾左右而言他之嫌,而苏格拉底却要把不确定拿出一个确定的数字来表达,体现了一种严谨。中国人或许浪漫,而苏氏却是幽默的。在面对大自然不确定的前提下,中国人选择了浪漫到一种虚无,因为毕竟没有回答出天的高度,结果仍然教人无所适从。苏氏选择了幽默里富有智慧,对自然敬畏而不回避,仍然要给提出问题的人一个具体的回答。

生生不息的中国人,代代相传,总是有一种思维定势,对不确定的,就再给他一个不确定的回答。老子出来“无为”,孔子出来“中庸”。无论大事小事,无论现在未来,在稀里糊涂中求得安乐,在近乎麻醉的浪漫里求得平稳。于是,差不多吧,基本上是好的,大部分是买得起房子的,全体委员一致通过,等等,我们就是被这样的词语描述和总结着人生。在看似一片和谐繁荣的表面,其实每个人都不得已而为之。总是在一种欺骗中度过真实的岁月,而乐得相安无事。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下来,学生走出校门却不得不重新认识和适应社会,无疑是天下最大最大的浪费。应试教育的弊端也不是一天半天才显露出来,可就是不能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2009年的GDP宣布保8成功,但老百姓并没有觉得生活轻松了多少。皇帝的新装,穿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就是再来一次大跃进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老百姓都知道那最基层的数字都是假的,到了上面还能真实了吗?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如果说专制使得民意不能畅通,为什么我们在现代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会“被代表”。

我们不是一个善于兼容并蓄的民族吗,为什么就不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求真和务实的精神。凡事,对则对,错则错,不能模棱两可。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什么就不能问计于民,只是问计于官呢。又有多少官员对得起“公仆”这个称谓呢。网络扫黄,仍然沿用的是“一刀切”,为什么不借鉴先进国家的分类管理呢。如果一切都能够归结为“中国特色”,但如何才能够让“中国特色”引领全球呢。封建皇帝自封天子,高高在上,绝不可跟现在的政府同日而语,但面对国进民退是不是要让人民去问苏格拉底“天有多高?”苏氏一定回答,“三尺。”其实不言自明,因为我们已经早早就学会了低头。低头也许能够苟且偷生,而抬头也许就真的不是顶破了天,而是碰得头破血流了。愚民和顺民多了,和谐是自然的,但进步的速度也就难免缓慢了。但愿不是杞人忧天。

中国的灶王爷,很具中国特色,在上天前就给它吃饴糖以甜嘴,老百姓告诉小孩子,那是要糊爷爷(神)的嘴,让它觉得吃人家的嘴短,就会“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是这样一个被小小的饴糖就能贿赂的灶王爷,我们却天天供着,它不要被那么多的贪官笑话死才怪。倘若问贪官一句“天有多高?”他一定会说,“我就是天。”你可不要以为是贪官的一句醉话哦。

一笑。

[男人树]

相关文章关键词

《天有多高》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