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NP)
南歌子〔南柯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特别提示:
本调上下阕同,亦可使用单调。上下阕前两句对仗。
本格式后句为九字句,可拆分成“前四,后五”两句,见辛弃疾词。本格式后一句加一字,并拆分成“前六,后四”两句,可变格另体,见周邦彦词。本调其它变体,不一一列举,亦不必一一仿填。
万氏《词律》云:两结,语气可“上六下三”,亦可“上四下五”。
无论如何拆分,均前两句为一组句,后面诸句为一组句。
后句拆分成四五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后句加一字,并拆分成六字、四字两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例词参考:
南歌子〔宋〕欧阳修
闺情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南歌子〔宋〕辛弃疾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时。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儿,把个镜儿猜。
南歌子〔宋〕周邦彦
腻颈凝酥白,轻衫淡粉红。碧油凉气透帘栊,指点庭花低映,云母屏风。
恨逐瑶琴写,书劳玉指封。等闲赢得瘦仪容,何事不教云雨,略下巫峰。
南歌子〔宋〕苏轼
别润守许仲涂
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酒阑人散月侵廊,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
窈窕高明玉,风流郑季庄。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
南歌子〔唐〕张泌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画堂开处远风凉,高卷水精帘额、衬斜阳。
岸柳拖烟绿,庭花照日红。数声蜀魄入帘栊,惊断碧窗残梦、画屏空。
锦荐红??,罗衣绣凤凰。绮疏飘雪北风狂,帘幕尽垂无事、郁金香。
·词牌说明·
本词牌又名《春宵曲》《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本调五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各三平韵。每阕首两句对仗。两阕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与《相?欢》末句相同。
本词牌相关资料:唐教坊曲。此词有单调、双调。单调者,始自温庭筠词,因词中有“恨春宵”,名《春宵曲》。张泌词本此分句,因词中有“高卷水晶帘额”句,名《水晶帘》。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邦彦、杨无咎、僧挥五十四字体,另有无名氏词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孝友词最为谐婉。周邦彦词名《南柯子》,程垓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
南乡子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特别提示:
本词牌上下阕同,可使用单调。本调另有其它变格及仄韵格,不予例举。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例词参考:
南乡子 〔宋〕冯延巳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回首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南乡子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尺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牌说明·
本词牌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同,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本词牌相关资料:唐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单调者始自欧阳炯词,冯延巳、李?俱本此添字。双调者始自冯延巳词。《太和正音谱》注“越调”。欧阳修本此减字,王之道、黄机、赵长卿俱本此添字也。
念奴娇
〔百字令、酹江月〕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
·
△··
·
△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
·
△··
·
△
特别提示:
上阕第二句与第三句,可并作九字句,且作“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上三下六句式,见姜夔、蔡伸词。 第四句与第五句,可重新组合拆分为如下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见苏轼和蔡伸例词。
本调上阕第四句至尾句与下阕第四句至尾句格式相同。
本调下阕第二句、第三句以及第七句、第八句,分别为四五句式,亦可变格为五四句式。又上阕第四句、第五句以及下阕第四句、第五句均可拆分为如下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见苏轼“大江东去”词。
本调除整体特征必须保留外,个别无关紧要部位的平仄,多有随机性。本调多用仄韵,亦可平韵,亦可平仄韵同押。见辛弃疾词。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例词参考:
念奴娇 〔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
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
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念奴娇 〔宋〕辛弃疾
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
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阳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
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念奴娇 〔宋〕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
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
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揭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
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
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
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念奴娇 〔宋〕苏轼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
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
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
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 〔宋〕蔡伸
凌空宝观,乍登临、多少伤离情味。淼淼烟波吴会远,极目江淮无际。槛外长江,
楼中红袖,淡荡秋光里。一声横吹,半滩鸥鹭惊起。
因念邃馆香闺,玉肌花貌,有盈盈仙子。弄水题红传密意,宝墨银钩曾寄。泪粉香
销,碧云干杳,脉脉人千里。一弯新月,断肠危栏独倚。
念奴娇 〔宋〕蔡伸
画堂宴阕,望重帘不卷,轻亚朱户。 悄悄回廊,惊渐闻、蟋蟀凌波微步。 酒力融
春,香风暗度,携手偎金缕。低低笑问,睡得真个稳否。
因念隔阔经年,除非魂梦里,有时相遇。天意怜人心在了,岂信关山遐阻。晓色朦
胧,柔情眷恋,后约叮咛语。休教肠断,楚台朝暮云雨。
·词牌说明·
本词牌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本调不甚拘平仄。上下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
本词牌相关资料:《碧鸡漫志》云:“大石调,又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姜夔词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大石调,又大吕调”。苏轼赤壁怀古词,有“大江东去”,“一尊还酹江月”句,因名《大江东去》,又名《酹江月》,又名《赤壁词》,又名《酹月》。曾觌词名《壶中天慢》。戴复古词有“大江西上”句,名《大江西上曲》。姚述尧词有“太平无事,欢娱时节”句,名《太平欢》。韩?词有“年年眉寿,坐对南枝”句,名《寿南枝》,又名《古梅曲》。姜夔词名《湘月》,自注“即《念奴娇》《鬲指声》”。张辑词有“柳花淮甸春冷”句,名《淮甸春》。米友仁词名《白雪词》。张翥词名《百字令》,又名《百字谣》。丘长春词名《无俗念》。游文仲词名《千秋岁》。《翰墨全书》词名《庆长春》,又名《杏花天》。
菩萨蛮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
△·
△·
△
特别提示: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例词参考:
菩萨蛮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 〔宋〕辛弃疾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宋〕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词牌说明·
双调四十四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相关资料:
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尊前集》注“中吕宫”,《宋史·乐志》亦中吕宫,《正音谱》注“正宫”。唐苏鹗《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命温庭筠新撰进之。”《碧鸡漫志》云:“今《花间集》温词十四首是也。”按温词中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故得名《重叠金》。南唐李煜词名《子夜歌》,又一名为《菩萨粑》。韩?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故得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日》。
破阵子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
··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
··
△··
·
·△··△
特别提示:
本调以晏殊例词为定格,上下阕平仄格式同。此调上下阕两五言句及两七言句常以对仗为美。为放松格式,不致于僵板,上下阕中可各有两组句不用对仗。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例词参考: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 〔宋〕晏殊
海上蟠桃易熟,人间秋月长圆。惟有擘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一点凄凉愁绝意,漫道秦筝有剩弦。何曾为细传。
破阵子 〔宋〕辛弃疾
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破阵子 〔宋〕辛弃疾
为孙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牌说明·
词牌《破阵子》又名《十拍子》,双调,上下阕平仄格式同,各五句三平韵,共六十二字。
相关资料:唐教坊曲。陈?《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唐《破阵乐》乃七言绝句,此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元高拭词注“正宫”。《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
婆罗门引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
··
△··
△·
·
△
·
仄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
·
△··
△···
·
△··
·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特别提示:
上阕前三句为一组句,第二、第三句连韵。第六句首字领格。
下阕前两句连韵,为一组句,亦有首句不用韵者。第五第六句为一组句,第六句为“上三下四”句式。第七句为“上三下四”句式。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例词参考:
婆罗门引〔宋〕曹组
涨云暮卷,漏声不到小帘栊,银河淡扫澄空。皓月当轩高挂,秋入广寒宫。正金波
不动,桂影朦胧。
佳人未逢,叹此夕、与谁同。望远伤怀对景,霜满秋红。南楼何处,想人在、长笛
一声中。凝泪眼、立尽西风。
婆罗门引〔宋〕吴文英
风涟乱翠,酒霏飘汗洗新妆,幽情暗寄莲房。弄雪调冰重会,临水暮追凉。正碧云
不破,素月微行。
双成夜笙,断旧曲、解明?。别有红娇粉润,初试霓裳。分莲调郎。又拈惹、花茸
碧唾香。波晕切、一盼秋光。
婆罗门引〔金〕李俊民
浮云霁色,江涵秋影雁初飞。相逢共绕东篱。点检尊前见在,人似晓星稀。对满山
红树,叶叶堪题。
大家露顶,任短发、被风吹。只恐黄花人貌,不似年时。杯添野水,更何用、频频
望白衣。沈醉后、携手方归。
婆罗门引〔元〕元好问
过孟津河山亭故基
短衣匹马,白头重过洛阳城,百年一梦初惊。寂寞高秋云物,残照半林明。澹横舟
古渡,落雁寒汀。
河山故亭,人与镜、两峥嵘。争信黄垆此日,深谷高陵。一时朋辈,谩留住、穷途
阮步兵。尊俎地、谁慰飘零。
婆罗门引〔宋〕蔡伸
素秋向晚,岁华分付木芙蓉,萧萧红蓼西风。记得当时撷翠,拥手绕芳丛。念吹箫
人去,明月楼空。
遥山万重,望寸碧、想眉峰。翠钿琼?谩好,谁适为容。凄凉怀抱,算此际、唯我
与君同。凝泪际、目送征鸿。
·词牌说明·
词牌《婆罗门引》又名《望月婆罗门引》双调,七十六字。上阕七句四平韵,下阕七句,五平韵。
相关资料:《梅苑》词名《婆罗门》,因曹组《望月》词,故《金词》改名《望月婆罗门引》。段克己词名《望月婆罗门引》。按:唐《教坊记》有《婆罗门》小曲,《宋史·乐志》有婆罗门舞队。《乐苑》曰:“《婆罗门》,商调曲也。开元中,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理道要诀》云:“天宝十三载,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属黄钟商。”宋词调名疑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