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女”的情人节情结
导读:发表于2009-8-28《巢湖日报》。相传“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虽然我们婚龄只有12年,但8年的两地分居生活,让先生和我成为资深“牛郎”、“织女”。在这8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经济收入大多数“贡献”给了祖国的交通和通讯事业了。
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先生给我买了一只手镯。这个情人节因此被我定格在记忆中。仿佛那手镯不是套在我手上,而是套在我的心头了。先生故意捂着口袋,打趣道:“哪里是什么情人节,分明就是女人节!”这话并不过分,一直以来,大小节日,我都是坐享其成,等候他给予我的惊喜:一束鲜花,一把富贵竹,或者是别的小礼物,我被动地接受他的关爱已经是既定的程序。
眼看着又到七夕。如今生活好了,节日纷至沓来,土的,洋的,让人应接不暇。似乎只有借助着节日这个平台,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相传“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虽然我们婚龄只有12年,但8年的两地分居生活,让先生和我成为资深“牛郎”、“织女”。在这8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经济收入大多数“贡献”给了祖国的交通和通讯事业了。岁月一点一点地考验并煎熬着我们,我们除了感情纽带以外,再无别的了,没有房子,没有存款,是名副其实的纯“牛郎织女”,一穷二白。
女同胞们谈心的时候,谈及各自的生活理想,当时我的梦想就是:“夫妻俩每天早上可以一起出门去上班,晚上可以围坐在灯光下共进晚餐。”这句话还没有说完,一位年轻点的朋友不解地打断我的话:“这也算是理想吗?”或许这个真的算不得什么理想,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的。拥有的人,觉得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不过,期盼的人却真真切切地把这个作为梦来幻想的。2000年,芜湖长江大桥通车的时候,父亲竟然激动地说:“这桥就是为你们俩修建的!”因为这座桥,我们的行程大大缩短,它的确为我们这些牛郎织女们提供了很多方便,把它比作鹊桥,再合适不过了。
四年前,我们结束了8年的两地分居生活,本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却引起父亲新的担忧。他怕长期的两地分居,导致我们的性格难以磨合,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活。先生把父亲这句话铭记在心,每次我们产生小矛盾的时候,他都会提醒我:“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想当初,隔江相望,日思夜想,就盼望着能朝夕相处这一天,如今幸福在手,却不珍惜,实在对不住那份期望了。
并非我很小资,只是希望日子多一些情调。平日里忙着工作与生活,但逢这样的节日,我都是郑重对待的。但如今,我已成“中女”(中年妇女),不比大街上那些揽着腰、搂着背的90后小情侣了。围绕着过不过情人节这个问题,我与先生认真“磋商”过,我的骨子里还是放不下“卿卿我我”的浪漫,先生作了总结陈词:“有情人,天天都是情人节,何必在乎那么多的形式呢?”
七夕这个节日,过与不过,已不重要了,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倘使可以把每天都过成情人节的氛围来,那才是有情人真正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