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还是命运
导读人心追求快乐,可得到了又往往不知,不知珍惜,失去了又往往百般纠结,纠结到失去的反成了最好的。得到与失去之间的百分比该何去何从呢?分界线有个动人的名字叫选择。
公元的一零之初,有个微妙的好处,客观一零,主观仍是零九,春节不过,这一年总也不算是跨过。年过,总难免又要扯出一大堆统计数字来,而人的生活似乎也总逃不脱数字一物。
人心有个好玩的地方,追求欢乐,回避痛苦,但又比欢乐更加重视痛苦,这里就牵扯出一个欢乐和痛苦的百分比问题。假如你想生个女娃,现在出来个数据说冬天怀孕生女孩的概率是百分之八十,好了,百分之八十,够高了,那怀孕吧。问题是这个百分比不是对一个人的重复统计,而是对一群相似个体的统计。对于应用这个结论的个体而言,倘若真得了个女孩,也只不过为那八十做了贡献,倘若得了个男孩估计就要悲剧了。悲剧的是,群体意义上,你在那二十的预测里,个体意义上,你得了个百分之百不想要的结果。记得心理统计有个有意思的结论,统计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个个体又是绝对错误的。你看,你为什么会悲剧!或许大概,你的潜意识也在不自觉地犯这个错误,用群体的正确理论指导个体的生活。也即,我们对自身太过苛刻了,不自觉地为自身套上了双重标准,要么群体成功个体失败,要么个体成功,群体失败。或许会有群体个体都成功了,我在开头已经说了,人心追求快乐,那时成功了其实只会认为那是应得的,就好比果然得了个女孩,你会认为是冬天原因,而不是你的基因,这无疑又降低了本该有的快乐感。
人心追求快乐,可得到了又往往不知,不知珍惜,失去了又往往百般纠结,纠结到失去的反成了最好的。得到与失去之间的百分比该何去何从呢?分界线有个动人的名字叫选择。所以呢,得到与失去没有群体意义,全是个体选择的力量。与其感叹失去的,不如反省下选择的错误,与其反省错误,又不如着手改正。没有命运的悲剧,只有选择的悲剧。
有段时间,我十分想结束掉记录的习惯,于是有个结论,记日记往往会在大学结束终结。这个大学应该理解为求学。我一看到就泄气了,那个往往对于我有意义吗?再联想其他,终只是一个念头,没有命运,只有选择。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