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相信随感
编者按本文所说的“随感”即随随便便的感想,有些东西确是灵感,我们写文章,必要的当然是感觉和感情,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感觉,并从中提取感情,才能写出真实而打动人的文章。本文阐释全面,表明既不要扭曲“随感”,也不要受“随感”的困扰,这样才不至于写出给人看起来眼花掺乱的文章。
“随感”意为“随时的感情”,我宁愿说它是“随便的感情”,也不愿把它的存在看成是美好的象征。“随时的感情”固然好,却有它的缺点,社会中凡写作之人都爱把它们灌注到自己的文字中,但这却是要指正的。因为如果不指正,这些东西恐怕就要像模块一样嵌入各位的脑子里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假如我们真的把“这种感情”融入到日常的写作中去,无疑,这是个大害。我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写的很好,入笔也好,看起来却总有种眼花掺乱的感觉,普通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只是触及到了它们的表面,而真正的内涵却是大家难以企及的,这些内涵恐怕就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因素了。他们把自己在某一刻或长期积累的感情加以想象绘制,这样来,写出的文章会显得很真实感人。对,我们大家仿佛只看到了这个,其实,我们所要的,并不是这种表达,如果人人写的东西都是这样或那样的繁杂感情描绘,我们所能看的就会越来越少,往后的文字,就会越来越复杂化。从表面看起来华彩绚丽,里面一看不过是一堆文字垃圾罢了。
举个实例,比如我们喝茶,有的人只为了喝茶而喝茶,他们品来品去却没有什么感觉;有些人品茶,且能从茶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可这些“知识”又似乎是由某种感情制造出来的,我曾听到有感慨“浮生若茶”的,还有感慨“沸茶吾生”的,这些、那些,都是受了点化而来,属于他们的感情。就是因了这感情,他们才写出了这样的“好”作品。但既是好作品,那为什么还要批判它们呢?因为这些都是随感造就的产物,是即刻的感情创造,它们因为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而泛滥成灾,所以我们受到这种影响,便也不由自主地去写一些感情文字。有些时候,他们确实是美妙的,在我看来,这些我们才接受得了,之所以我们再感觉不出什么,是因为,这些文字模式已经在我们大脑,我们的手中成形。这些文字在文化潮流中最可悲的地方就在于,它早已在文化大众中变得从容。
既然是不要让这种模式随波逐流,那我们就必须要采取措施。有人就要问了,措施是什么啊?以后又要怎么去写呢?这些要想回答确实有些难度,但如果要分条讲,大家的思路就会更清晰,那咱们就说说。
一、要有感觉,但绝不是瞎感觉,要有感情,但绝不是瞎感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最基础的。我们不写粗俗的泛滥的感情文章,并不代表着我们要放弃自身的感情,我们不去考虑的太复杂,也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感受。我们写文章,必要的当然得是感觉和感情,但感觉是由我们触及某个事物得到的,感情则相当于我们的“观后感”,这些都便于控制。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时,首先,我们要对它有一种感觉,其次我们才会由此而产生感情。所以感觉要不一样,事物还是这个事物,但感觉要是多层次的,有质感的。我们的感觉因此应变得更立体,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它的感受总是不一样的。这个其实很难,要想掌握就更难,但我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文字,而不是为了把堆积如山的文字摆在大家面前。
二、感情归感情,但它最好不是“随时的”。我们前面也说过了,“随感”意为“随时的感情”。感情就是感情,但它不是“随时”的,大家可能认为这样是不是有点儿扭曲了“随感”的含义。其实不然,我所说的那个“随感”是我们随随便便的感想,有些东西确是灵感,但它要想更突出,就必须控制的好。控制什么都容易,控制自己最难,我们要想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感觉,首先要注意感觉的敏感程度,感觉不要太敏感,也不要太迟钝,要及时到位,也不用面面俱到,只要包含着自己的感觉,再加之些点笔,即可出炉。次要的是感情必需要从感觉中提取,一种感觉便提出好几种感情,我们要调节好火候,看形势下单。这样一来,我们就难恐“随感”的困扰了。
指出“随感”的缺点,并不是说就完全否认随感,要不然大家写起随笔来该有多困难啊,但我们还是要注意上面所说的话,不要让事物本身控制了你,你是主宰,要控制自己的感情。
当我们再遇到某类事物时,一定不要轻易相信随感,它是你感情的骗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要随时随地都有感受。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