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从何谈起
导读:运动能增进健康,可以用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用进废退”来证明。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兔子、乌鸦和夜莺从小就关在笼子里,这些动物长大后,从外表看,似乎发育正常,只是食欲不振。待它们长大后,把它们放了出去,结果悲剧发生了,兔子刚跑几步就倒下死了;乌鸦飞入天空才转了半圈就一头栽下了;夜莺刚欢唱了几声,就死了。
一
生活中许多事情可以要求打折,八折,七折……直到受用者满意,但是唯有生病不能跟医生讨价还价要求打折。医生同意打折了,少给你缝两针,行吗?药不给你开足份量,也八折,七折的,那不是“茅厕里打电筒——找死(屎)”。
这些生活经验的总结,很早以前就有人跟我说过。什么时候说的,不记得了。谁说的,想不起来了。反正这个言之有理的经验之谈,深刻地烙在了心里。
所以,七月上旬的一天,当医生说,你得住院,这对恢复健康有利时,我就爽爽地答应了。当时的表情一定很乖。小孩子表现乖巧,家长就会奖励他们糖果吃。我表现乖乖的,医生却没有奖励我,好像没看见。也无法奖励,总不能变魔术,一眨眼化学药片成了巧克力……
住院的滋味真不好说,成份复杂。与漂亮的护士小姐聊天的时候,很快乐(她们都愿意跟我聊天),当针头扎入静脉的时候,很痛苦,五官成了“集团公司”,——真是不折不扣的快乐并痛苦着。
不过,住院也有好处。上午打完针后,所有的时间就归你了。可以看看电视,可以聊聊天,也可以去医生办公室装模作样阅报(主要是为了吹空调)。更多的时候是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没来由地生怨气,别人为何不生病,独我一不小心就享受了不用工作,不用家务的无聊的痛苦待遇。恨不得把这种待遇免费租赁给别人用用(看看,才住院就有了小人心态,很是恶毒哟)。想到生病自然就独自研究起怎样才能健康的问题来了。
二
关于健康,平时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运动可以健康。
毛主席曾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大约2500年前,希腊的一座山上就刻下了这样几句话:“如果你想健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古希腊时的名医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的源泉”。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则说过这样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
法国人蒂索说:“运动就起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世界上一切药品都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
这些哲理名言,历经人类历史长河的检验,在今天,仍然放射出了科学和智慧的耀眼的光芒。
运动能增进健康,可以用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用进废退”来证明。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兔子、乌鸦和夜莺从小就关在笼子里,这些动物长大后,从外表看,似乎发育正常,只是食欲不振。待它们长大后,把它们放了出去,结果悲剧发生了,兔子刚跑几步就倒下死了;乌鸦飞入天空才转了半圈就一头栽下了;夜莺刚欢唱了几声,就死了。
解剖发现,兔子和夜莺死于心脏衰竭,乌鸦死于动脉破裂。显然,这是由于它们长期缺乏必要的运动,内脏器官发育不良,不适应剧烈运动的缘故。
动物是这样,人类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六、七十岁的农民能挑着重担上山或走几十里路,而有的年龄不大的城市人爬六、七层楼梯时,也腿脚无力,气喘不已。另外,我们也看到那些体操运动员,上下翻飞,身轻如燕,而有的年轻人却做不了攀上单杠这样简单的动作。
“用进”,便可发掘出人的巨大潜能来,使生命更富活力。否则,体力和智力都必然是“废退”,使人变得又脆弱又无能,毫无健康可言。
三
从营养学家那里还传来另一种声音:健康来自饮食。
饮食与健康,是很科学的事情,是一门大学问。但现在许多人甚至还没有这样的概念。往往或者根据人云亦云的认识;或者凭自己的想象,自以为是;或者有什么便吃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样的盲目饮食,不可避免地容易陷入饮食误区,而贻害自己的健康。
我们对饮食的要求和标准,一是要美味可口,二是要有益于健康。但只有重视营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美食。其实,食物是否美味可口,重要的还是在于一个人的胃口和口味好不好。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不仅是长寿的养生之道,而且食不过饱,人的胃口和口味就好,身体也就会健康。这样吃萝卜、白菜、豆腐、粗粮杂粮也会感到津津有味。饮食既要美味可口,又要有益于健康,二者兼得,其实是很容易做到的。
为了让中国人能够有一个健康科学的饮食结构,中国营养学会特地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针对中国人的营养需要和饮食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了饮食结构应遵守的原则。其内容凡八条:即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经常吃鱼、肉、禽、蛋,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当体重;吃清淡少盐的食物;饮酒要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我想只要遵守这八条原则,健康会和我们相伴一生的。
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待健康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从道家观点讲,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按照道家观点,世界上有四样东西为“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大地要以天为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百花生长。夏天,万物蓬勃、葱茏、茂盛,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讲的“贴秋膘”,就是说要在这个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修身养性。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
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人与世界的和谐,按照这样的规律,顺应整个自然的调理,才是最健康,最智慧的。我们经常说“中医养生”。中医讲究的就是调和,就是系统中的平衡,就是循环调理。它不会治标不治本,不会看到一个表象攻其一点。它会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作整个科学系统去调养、去平衡,这也是中医运用“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典型的例证。
五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顺应自然呢?
人的五脏六腑,各种经络,都有其最活跃的时间与规律。无非就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中国古人最朴素的方式去做。只要顺应这个物序,吃什么补药都不如食补最健康;做多少护肤美容,都不如睡足觉最踏实。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代人:夏天,拉着厚厚的窗帘,在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里办公,不知窗外艳阳高照;冬天,房间里暖气很足,对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没有概念;吃饭,就是胡吃海塞,然后再大把吃减肥药。现代人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了,变得不再朴素。其实健康是一件最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尤其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我们看到所有的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人也一样,经常去接触地气是最健康的事情。春天的时候,中国有个传统习俗“踏青”,平静地去野外看看山花烂漫,那心情也会如花绽放。到了秋天主动地去感受秋风落叶中成熟的飘香,你就会多一份幸福感。夜晚,我们能够仰头看一看繁星朗月,用心体会月光的抚慰,那么,月进人心,你就会变得疏朗和明亮。
对现代人来说,这天地固然,但我们就是不去,我们总是封闭在喧嚷的都市里折磨健康。因此我以为,拒绝喧嚷,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大概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到的一种养生功课。当整个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时候,健康是需要用减法的,要学会剪掉繁复的外在东西,以最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
六
现代人的健康标准,不但要求生理上健康,还要求心理上同样健康。然而焦虑、抑郁等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正逐渐侵袭现代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的内心更加健康?
如果说道家的观点适合于养生的话,那么儒家的理论更适宜养心。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什么叫做“君子”,孔子给“君子”下的定义就四个字:“不忧不惧”。学生听后说,这似乎太简单了吧。孔子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心理的健康。保持一种内心的反省,让自己不受他人的指责,做到了无遗憾愧疚,晚上睡觉时想想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愧做人,坦坦荡荡,凡事尽心尽力了,做到这些,哪有那么多优和惧啊。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孔子的理论去做,那我们的精神疾患就会少很多。
“健康”就两个字,但要达到它却很复杂,很辛苦,很用心;而关于健康的观点和心得,古往今来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今天猛然说起这个话题,真有点不知从何谈起的感觉。
但是,不管上述的运动,饮食,道家和儒家等关于健康的理论观点如何,我以为其实就一个道理:适量运动,营养平衡,内心敞亮,热爱自然,顺应节序;不矫情、不刻意、率真地生活,那就是最健康的状态。
这个道理将成为我健康的座右铭,追求健康的目标!
人生愿望颇多,我唯愿我的亲人们和网站的文友以及老师们安康幸福!
2009年8月14日初稿
2009年8月17日定稿于石鼓书院,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