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想到戏谑诗
编者按圣诞,想到戏谑诗,分析出自己因一时冲动,以戏谑的口吻即景创作的《圣诞节》诗的点击量不高的原由。作者联想丰富,分析到位,编读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获益匪浅。
今天又是圣诞平安夜,街上的情景,复制了去年今日的表情。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大街小巷,人头攒动;茶厅酒楼,娱乐场所,人满为患。肤浅而拥挤的视野里,一幅幅流挂着快乐的面孔——特别是那青春时尚的脸,张张洋溢着燃烧的激情——呈现出变形的兴高采烈,像盛开的礼花,闪亮古老小城深邃寒冷的夜空。给本来就喧嚣不宁的古街,涨潮似地推进了一股股盲目的狂欢浪潮……圣诞节是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为什么没有过洋节这么痴狂?我想,明白人肯定很少,不愿明白的人肯定很多,可能更多的人是以为过洋节是种时尚,是聚会找乐,狂欢自娱,正当出门的理由。于是乎,笔者一时冲动,以戏谑的口吻即景创作了一首诗《圣诞节》:
天上没月
地上没雪
流连疯狂的古街
眼睛一曲苍白的血
柜里没有月饼
锅里没有粽子
碗里没有元宵
明天拿什么做宵夜
在网站发表后,立马心生悔意:此举不妥,此类诗歌不应该是我斗胆而为之的。预料的事实如铁,反应平平,一年的阅读量欠足1500,而网内佳作十日便可达及数量。相差可谓天壤。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何在?恕此处暂不作答,阅毕该文,即可分晓自见。
首先,我们来看看另一首很老的戏谑诗歌,作为切入口。它就是著名的智利“反诗歌”诗人尼卡诺尔•帕拉的《滑车》,诗歌对当时某种盛行的诗风进行了反讽:
半个世纪以来
诗歌一向是
死心眼呆子的乐园
直到我来
装好滑车
高兴的话,就上车吧。
当然,下车时要是口鼻流血
可不是我的错。
在这首诗里,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激愤之情是含而不露的,采用的是一种玩笑的口吻进行甄别、劝说、开解,然而透过诗人玩耍嬉笑不正经的面孔看背后,则是一脸的作古正经。众所周知,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心态可以放松,但心里仍然需要,把诗歌视为与生命相当重要的严肃认真态度,所以令人崇敬的诗人,总是能够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写出感染读者天长地久的佳作,而平凡庸俗的诗人,则以无上光荣的心理,享受读者的咧嘴一笑。帕拉这种轻松中的严肃,与那些以为都是诗人的“诗人”有着本质的区别。诗歌不是文字游戏,更不是信马由缰,信口雌黄,它是诗人呕心沥血的结晶。只有持着这样的创作态度,才有资格登上“滑车”而不会跌得口鼻留血。
我们再来看看纯中国制造的诗人柏桦的一首戏谑诗《选择》,不读这首诗,绝对想不到,向来温文尔雅的诗人也会有戏谑甚至激愤的一面——
他要去肯尼亚
他要去墨西哥
他要去江苏国际公司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这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
肯尼亚,墨西哥,江苏国际公司
这就是诗,请选吧,这全是诗
读完这首诗,肯定会有一种感觉,只有像柏桦这样的诗人捉笔才能显现出其中的效果。首先,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想到,柏桦还有如此烦躁甚至激愤的时候,这肯定会加重了读者的好奇心。但这只是表面的理由,我以为这种随意书写的文字“就是诗”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关心诗歌的人都知道,进入90年代以来,诗人的思维似乎得到了空前的放松,一时之间,那些将文字胡乱堆积,以读不懂为成功,或者随口胡诌、只要那文字分行就可以成为一首诗歌的现象时有发生。诗歌的高贵气质消失了,诗歌没有难度可言,特别是网络发表,门槛更低,在这样的状况下,还有什么不是诗呢?相信大家都能猜想到,柏桦写下这些文字时,内心肯定是充满痛苦和忧虑的。可取的是,这种痛苦和忧虑是以玩笑的语气来完成的,毋庸置疑,这体现出了“第三代诗歌”一个特有的品质。
这首诗作于90年代初期,联想到十年后的今天诗坛的种种现象,我们不能不钦服于诗人的前瞻力。当然,如果要把“气氛”变得缓和一些,我们也可以仅仅把这首诗,看着一个实力诗人,不堪报刊编辑的频繁约稿而发出了反感之语。当众多的电话和信函由礼貌的问候,变成某种理所当然的骚扰时,承受者必定产生烦躁反感情绪——你不是要我的诗歌吗?那么我就逗你玩,随便涂抹几行文字,你拿去吧,这些都是诗!
这的确是诗,是少数信笔写就但颇有价值的诗,它虽然在艺术成就上,于诗人其他优秀作品无法相提并论,但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自然,这样的诗只能偶尔为之而不能推广,正如,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人往往被誉为智者,而跟风模仿者,就会被视为东施一样。如果世俗一些,我们可以归纳出此类诗歌的一个特点:最好由名人来写。名家作品因其作者的身份和地位,占有某种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提倡诗歌的探索精神。而当今名家有真才实学者少,滥竽充数者多,因此,上述作品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一个优秀诗人能力的体现,是检验一个名家是否“名副其实”的试纸。如果检验通过,这些作品就因其对某种现象的尖利讽刺与揭示而成为诗歌中的另类,成为众多“随意之作”的精品。它们的存在,也将再一次向人们说明一个事实——杰出者之所以杰出,的确具有与一般人不大一样的素质,要么是洞察力的深度,要么是视野的广度,要么是思维的敏锐性。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诸位应该知晓笔者戏谑诗《圣诞节》发表欠妥,不受青睐的答案了。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平安夜于寒舍
笔者赠言——写诗论,我没能力,该文充其量为诗歌创作心得随笔。什么阶段写什么诗,什么人写什么诗,与人生什么阶段做什么事,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一样,是门艺术,都需要经营和运作。笔者的观点也许轻微,不屑一顾,但请坚信:世上没有无规则的游戏。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