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有病忌医与没病找病

有病忌医与没病找病

2013-10-22 07:31 作者:姚忠恒 阅读量:23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现实生活中,讳疾忌医的心态也很普遍。有的人得知自己的体检结果后,不是积极地寻医问药,防微杜渐,而是碍于面子,隐瞒事实,对病情避而不谈,或者满不在乎。结果耽误了治病时机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住院期间,听到最多的话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呢?”

是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凡食人间烟的人都无一幸免。但是在疾病面前,人们的态度可能比1+1=2复杂得多,有的选择迎难而上,坦然面对;有的讳疾忌医,选择逃避?对此,当各位看官如果遇上类似的问题时,将做出何等选择呢?

一、讳疾忌医

年中住院,时间不长,然,诸多心得如庄稼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秋后大丰收一样。

一天,查完病房,主治医生因无聊便与我聊天。

隔壁的一位患者,四月份就体检出有病,但他一直不听医生和家人的劝告,不肯治疗,总说没病,不愿面对现实。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其代价是身体要遭受更大的痛苦,经济上要承受更大的负担,现在后悔不已……

于是,我想起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经典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面对神医扁鹊的一再劝诫,刚愎自用的齐桓公始终无动于衷,从“疾在腠理”发展到“疾在骨髓”,以至最终病死,他一直都在选择逃避,但最终未能逃脱厄运。讳疾忌医的心态在齐桓公身上可见一斑。

现实生活中,讳疾忌医的心态也很普遍。有的人得知自己的体检结果后,不是积极地寻医问药,防微杜渐,而是碍于面子,隐瞒事实,对病情避而不谈,或者满不在乎。结果耽误了治病时机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常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住我隔壁的那位患者就是如此。

从广义上讲,讳疾忌医的现象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比方说,当我们遭遇到了不幸的事情,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情愿说出来。

从狭义上讲,不论何病的确都会给病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越是遇到重大的负性事件,开始时人们的应激反应一般都是否认、拒绝的态度。比如亲友去世,退休的适应,确诊癌症等。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会有这些反应。从拒绝到理智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但病人如果长期无法走出心理阴影,就可能耽误治疗。

二、没病找病

有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听到身边的人查出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总会联想到自己身上,怀疑自己也存在类似的不适感觉;或者将自己出现的一些轻微不适,看成十分严重的病症,反复多次地检查,以致于惶惶不可终日,严重扰乱了正常生活、工作节奏。特别是有些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

造成疑病的原因很多,除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外,人的素质也不容忽视。疑病的人通常性格十分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地关注,要求苛刻完美。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也容易出现精神状态不稳定的症状,如心跳加快、失眠、健忘、眩晕、耳鸣,全身发热等。对这类生理现象过于敏感、关注,甚至曲解,也是导致疑病的原因之一。还有些病例的疑病症状产生于长期过于紧张、疲劳或受到挫折之后。

其实这种“对号入座”的心态也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老人的这种心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保持对疾病的警觉。但如果不注意调整心态,消极地发展到讳疾忌医的另一个极端——疑病,那就不像发奖金那样,令人喝彩了。

简单地说,疑病就是本来没有这种病,有些人偏要到医院查来查去,过于偏执。疑病不仅会打乱正常的生活、工作节奏,也给医生和亲朋好友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如果没有病总以为自己有病,不仅自己的睡眠、饮食、情绪、生理状况、人际关系都会因此受影响,家人也会随其受累,哭笑不得。

如果发展到疑病的阶段,大多数是个性上的问题导致,比如对人际关系不满,或事业不顺心,或失恋,或因为某种事情而诱发,导致心理出现毛病。有些人可能一生都会如此。

这类患者应相信医生的各项检查,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努力放下心理包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必要时需要去心理科就诊,请医生帮其找到根本的原因。

然而,生活当中还有另一类人,与上述的类型不一样,很特别。他们经常到医院去看大夫,并且各大医院的大夫基本上都认识,十之八九能叫出姓甚名谁来。不管有病没病,也不管病情轻重缓急,一律要求住院。不让住,就急赤白脸,让住了,就春暖花开,阳光灿烂。和我同室3号床的秦爷,就这么个人。

他和医生、护士配合得非常好,关系也非常亲密,就像主流媒体常歌颂的“军民鱼水情”一样。打针时,护士说打左手,他绝不伸右手;要他啥时吃药,他就不折不扣地执行指令。他一天只挂两瓶水,共200ml,一小时不到就拔针结束战斗。每次都恋恋不舍地望着离去的护士的背影。一天口服三片药丸,一次一片,早八点,中午十二点,下午四点,我们无需看表就知道北京时间。

他闲暇的时间很富裕,但并没闲着,每天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些琐碎的事。一会儿压压呼唤铃,要护士量量体温;一会儿又压压呼唤铃,要护士测测血压;一会儿又压压呼唤铃,要求做个尿常规……血常规……

护士每完成一个服务项目,勿庸置疑都会受用他沿着习惯客气地说出来的俩字:“谢谢!”

他经常与我们聊天,像说评书(基本上我们只有听的份),天南地北,内容丰富。

我们休息了,他就看电视。什么节目都爱看,从不择台。

到了吃饭的时候,一个电话,食堂美味送至床头。完事,一抹嘴,喜滋滋,丢句带甜味的话:“不用洗碗,真好!”。

我纳闷:他从不向医生打听自己的病情如何,何时能出院。

直到我出院时,才知道其中的秘密。

秦爷68岁,老伴去世多年,一双儿女,女儿在北京,儿子在深圳,他在湖南,一家人“三点成一线”。

平时独守空房,孤寂难耐,无人说话,用衡阳俗话来形容,“口都抿臭”。手脚不灵便,一日三餐难以到口。不喝酒、不抽烟、不玩牌,标准的“三不男人”。还加一个“不”,不愿进养老院。有儿有女,怕影响不好。生活极度无聊,像囚在孤岛一般。

他这种没病找病,不属于一般个体性质意义上的心理疾病范畴,是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所造成的群体心理障碍,即“空巢”综合症的问题。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缓解和改善,严重时可能转变为老年精神障碍或老年痴呆症,给本人及其子女带来不尽的痛苦。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全社会的痛。

谁都有老的时候,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我们。我们都希望到老的时侯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

孔子亦曾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这些都是古人用一种善良的心理,希望达到的理想社会。

而实际上,在世界距离变近,人心距离变远的现代都市里,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一样只能是一种理想。

不过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政府、全体社会和所有老人以及他们子女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就一定能够把“空巢老人”安享晚年的问题解决好,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坚信,我们的明天,夕阳会更红!

2009年8月28日星期五 于荷花池柳树下

[]

相关文章关键词

《有病忌医与没病找病》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