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方山
导读下山的时候,雨停了下来。一边同登山的游客打着招呼,一边感受着下山的妙处。古庙的北边,就是西路中的北路,五棵寿柏就如同五位仙女在此恭候着来自远远近近的游客。
沿西路中的南路,过了山门的牌坊,我们来到了昌乐名山方山的脚下。
山路,很平缓,路两旁的山坡上,山草青青。不知从哪里飞来两只喜鹊,就落在我们不远的草地上,嬉戏着。沿着山路向上看去,远远的,几座青山相互连接着,一片片的浓绿。因为刘福新老师的陪同,我们一路上多了听的机会。
平缓的山路几经曲折向远处延伸而去,突现在我们的眼着的,却是一层层的石阶。石阶照样是曲折而上,山径两旁杂树丛生,古树参天。阴阴的天,却更增加了这小山径的绿与静。
拾阶而上,我们完全走进了山里,走进了浓浓的绿中。
猛抬眼,在那与山径正对应的一线天空的尽头,一座古刹挡住了去路。随着台阶的一层层退去,眼前豁然开朗了起来。一块整齐干净的空地上,一棵元代古柏的掩映下,一座庙门庄严朴素。庙门大敞着,透出门旁藤萝架上那翠翠的绿。
风轻轻地吹在那庙前庙内的石碑上,吹尽一丝丝风尘,将碑的历史尽量完全地显示在我们面前。庙是方山庙,碑是灵泉碑。历史的苍桑将这古刹的名字变来换去,然而积累的却是这方灵山名刹的文化沉淀。
走在庙内的甬路上,两旁历代的石碑向我们展示着古刹的风光。庙小巧然玲珑精致,树古老却生机盎然。“岭半明霞覆碧波,疏烟薄雾晓来多。绡笼一曲习家水,画写三分黛子螺。背树晴岚迷断壑,沿溪空翠染青蓑。轻盈解作苔边露,留的新痕任踏莎。”站在古柏与古黄杨之间,向东南望去,似又看到了古八景之一的“方水朝烟”;看到了当长夜渐退,朝霞微露,缕缕晨霭从池中袅袅升起,轻柔缥缈的山岚水气,在山腰间时隐时现,朦朦胧胧,如纱似练的美景。
手扶古老的石桥栏杆,慢慢走过留下千万文人与墨客印迹的石桥,静静欣赏着古刹的幽静,仔细回味着千百年的风花雪月,你仿佛又看到老僧坐于古柏下,一边品茗,一边聆听那潺潺的流水声。
走过庙门内的那棵芙蓉树,我们走出了古刹,沿山路继续前行。回回首,透过龙干虬枝的元柏那郁葱葱叶子,你会看到古刹的青砖青瓦已经掩映在一片绿意中了。也许在这个角度,你才能深深体会到深山藏古庙的妙境。
刚刚离开古庙,雨便随之而来。雨滴落在青石阶上,形成一个个墨滴,天公是要大发抒情之意么?看着天空稀稀薄薄的云,闻着风中淡淡的槐花香,我们继续登山,同伴们说,这回可要雨中登方山了。
雨给登山带来了无尽的情趣。层层叠叠绿中蜿蜒的石径,在雨中更加朦胧,更加有诗意了。
到了“二起山子”的时候,才清楚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原来陡峭的石阶没了,变成了起起伏伏的山路。周围的山也变得空阔平缓起来,犹如山的第二起。在这里,参天古柏棵棵如同扭身的蛟龙,个个争先恐后地直插云霄。槐树也多了起来,整个二起山子就是一片森林,槐花犹未开败,花香四溢,鸟儿在树林间穿来穿去,只听鸟声的婉转却不见鸟的身影。
过了二起山子,路又陡了起来,树也渐渐少了起来。原来这方山是个宝山,来登山的人在不经意间会捡到大大小小的蓝宝石。这好象就到了山的三起,捡宝的人砸碎的青石到处可见,好象到了碎石场一样。然而你抬头看,你会看到山巅如削的峭壁如石林般地屹立在那里,那才叫壮观,那才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憾。
顶平如砥,四望皆方,这就是方山名字的来历。在那如削的峭壁之上,虽怪石嶙峋,但地势平坦,树茂草深,如同迷宫。站在山之巅,眺望四野,远处翠峦叠嶂,烟雾迷朦,近处农舍枇次,炊烟袅袅。这一切,都因了雨的缘故,变得更加美丽起来。
下山的时候,雨停了下来。一边同登山的游客打着招呼,一边感受着下山的妙处。古庙的北边,就是西路中的北路,五棵寿柏就如同五位仙女在此恭候着来自远远近近的游客。你可以在柏下歇歇脚,乘乘凉,可以品味一下树下碑上的美丽而神秘的传说。
方山,一座美丽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