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武夷人文拾撷

武夷人文拾撷

2013-10-22 15:38 作者:然野 阅读量:29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下来是大师对九曲的依次描写,一曲如何,二曲怎样,三曲景点如何看,四曲怎样观风景……大师把对武夷山的一往情深,汇集成流芳百世的永恒文字经典。

回到家,在静静的环境里,静静的品味武夷山,静静的让青山绿水在思维里流淌。一种回味里的陶醉,一种品咂里的探究,还有一种恬淡的满足。

想起了朱熹的《九曲棹歌》,这个在华夏历史上有着显赫地位的理学大师,与武夷山有着近五十年渊源的集大成者,他走过武夷的山山水水,在山间水畔有着教书育人的紧张与休闲,对所居的山水家园,有着亲历和发自内心的热爱。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下来是大师对九曲的依次描写,一曲如何,二曲怎样,三曲景点如何看,四曲怎样观风景……大师把对武夷山的一往情深,汇集成流芳百世的永恒文字经典。当然,大师是从一曲开始写的,一直写到九曲的精华景致,这与我们今天从九曲开始下漂,到一曲结束形成逆向的反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感怀。

对照大师的文字,闭目回放武夷九曲十八弯,再次神游武夷山水的同时多了几分仔细的咀嚼。想着几百年前大师在风景秀丽的五曲溪边,带领弟子修建武夷精舍,传授理学,孜孜育人,更多了几分的敬佩与敬仰。历史在翻阅,武夷山也因人文而知名,与天地造就的丹霞地貌一起,被赋予了世界双遗产的桂冠。

看着武夷四曲的秀美,仰望高高的临水绝壁,上面布着许多大大小小岩窟,这里面置放的就是至今令人费解的悬棺。后来到了博物馆,才从讲解员那里略知一二,早在近四千年前,武夷山的先民们就有了这种貌似江南乌篷船样的葬俱,究竟是怎样安放上去的,形成了‘武夷悬棺搁置疑案’。游者只能朦胧得看,隐约得听,看着博物馆里的悬棺实物,心里充满了各种猜想。

到了武夷山,满眼的青翠,这青翠,一个是竹,一个是茶。武夷山的岩茶弘扬了茶文化,茶文化拱推出的‘大红袍’品牌,知名度誉满华夏。

相传,有个举子在进京赶考的节骨眼儿上患了病,天心庙的老方丈用生长在九龙巢的神茶治好了他的病,后来举子高中状元回来,为感恩神茶救命之恩,把状元红袍披在了茶树上。还有的相传,清康熙皇帝南巡时,因水土不服患疾,良医百药不及,后属下敬献武夷岩茶一包饮下,龙体得以康复,康熙大悦,特赐红御袍加身茶树,因此得名大红袍。

传说是美好的,武夷山山川载物,物华天宝,奇山异水才能孕育出品质独具的岩茶。历代文人雅士品茶留文,啜茗抒发,当地的制茶工艺炉火纯青锦上添花,武夷岩茶因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备受赞誉而传名享名。如今,现代科技已经扦插成功大红袍母树的精灵基因,新一代大红袍岩茶长满了武夷山的沟沟壑壑。

来到武夷山,山上是茶园,垄垄滴翠,山下皆茶寮,碗碗飘香,武夷岩茶特有的茶香,让游人品咂回味,武夷山茶道的表演,让旅者大开眼界。真的是农家屋飘出岩茶味,酒肆里回味岩茶香,小店里岩茶比比是,超市里岩茶包装靓,吆喝是岩茶,霓虹炫岩茶,街市赏岩茶,不愧是茶的文化,茶的家乡。

不能不说,九曲溪撑筏者的导游词也是武夷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武夷山的后人们,尽享家乡自然与人文带来的造化,他们不少是从武夷的深山里搬迁出来的,住上了新楼,返回山上采茶,在九曲溪上撑筏,旅游生存已经发展到旅游致富。看着熟悉的山水,撑筏的俊男靓女,出口成章,带着谐音、滑稽、顽皮的话语,让游人忍俊不住的或脸儿红或弯腰开口大笑。什么“艄公艄婆”(骚公骚婆)载着漂客(嫖客)一路“下流”啦,三个代表,(三个山头)代表老百姓的水表,电表,煤气表啦,磨盘峰是夹着草莓馅儿的汉堡啦,双乳峰是王母娘娘的巨乳啦,幽默诙谐伴随着两岸青山,蒿杆轻点激流里快走慢行。

沿溪的摩崖石刻是“古人的乱写乱画成了今天的历史文化”,但是,说起那遒劲的字体,名人的碑拓,武夷山的撑排人眼中透着无尽的自豪,为自己家乡深邃的人文景观起劲的撑上几蒿,竹排轻盈地向下游漂去。一系列的民间故事从撑筏者的嘴里缓缓道出,一个个形似的山峦闪闪而过,听着,看着,漂着,九曲越来越美,十八弯越来越奇,武夷山文化的积淀就在这不言的山水中,就在这两岸的画廊里,是那飞檐翘起的庙观,是那雄苒的香樟树,是那满山的茶园,还是那婀娜的凤尾竹,还是那艄公起伏的身姿……

月华

相关文章关键词

《 武夷人文拾撷》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