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岁月尘埃见名胜一一管社山庄!
未曾期、寸心如意,盈盈吴越秋水。濯清尘土探幽境,管社景收眸底。临福地!
丛中见、枝枝丹桂凝香蕊。沁人心肺。揽烟霭三山,湖天一阁,飞梦拥桑梓。
东坡下、虞美人崖独悱,楚英雄庙无址。断崖杨氏祠堂静,惟见虔心来祭。
闻轶事,寻踪处、凉秋风景依然魅。诗朋相会。赏管社山庄,深闺初识,恬静惹人醉。
——《姑苏沧浪·摸鱼儿·秋游管社山庄》
太湖,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童年梦想就从这里开始,从这里带着理想的翅膀飞翔。
随着历时6年的环蠡湖岸线整复工程画上最后的句号,被人遗忘多年的管社山庄,又重返锡城人的视线。管社山,不仅是老无锡的一段难舍记忆,更是年轻人的一次时尚探奇。管社山由盛而衰,有交通方式变化的因素,也有时代变化的必然。新世纪伊始,蠡湖新城开始建设,“复兴”文化积淀颇深的管社山庄才被提上议程。
周日下午,笔者随无锡市诗词协会和无锡碧山吟社四十多位诗友,同去游赏位于太湖之滨管社山的管社山庄。一路上已是丹桂飘香,透过车窗放眼望去,沿路厚重的绿、姹紫的艳,养眼养心,城市的文明与繁华没因市区、郊区的划分而留有明显印记。其实,一提到无锡,人们往往都会想到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慕名而来的游人大多只知太湖风景美在鼋头渚、三山、龙头渚、蠡园、灵山大佛等,而鼋头渚更是名扬四海。管社山庄这一处幽雅的世外桃源恐怕连无锡人也很少了解和涉足,笔者虽从小就知道这处山庄,且一次又一次路过,却从未进入山庄实地探过幽。就此而言,作为无锡人实有点汗颜。
虽说杏花满目,春雨丝丝是游览江南风光的好时节,而艳阳高照、秋高气爽赏太湖美景也是别有一番情趣。在梅梁湖途经中犊山进太湖的水道旁,有着一座不高而平缓的山——管社山,看不出明显的山峰,郁郁葱葱中隐约着亭台楼阁。管社山与中犊山之间的水道叫独山门,是蠡湖和梁溪河水进入太湖的通道。笔者以前从渤公岛往鼋头渚去的时候总能看到,因往昔并不对外开放,所以只知其名,不见其实,只好隔水相望,揣测着那里的光景,而如今终可遂愿了。距离管社山数百米就是勃公岛。勃公岛之名是为了纪念张勃,相传他也是开凿了独山门,使蠡湖从此风调雨顺,因此被无锡人称为张大帝,在南长街等地还建有神庙祭祀。同样是神话传说,无锡人记住了张勃,大禹却慢慢被人们遗忘了。
管社山庄依湖而建,呈半圆形环抱太湖,确是一处休闲观景的好去处,且免费开放更是难得。管社山不高,估计海拔不会超过50米。但古木参天、野草过膝。山上最著名的建筑,是老无锡口中常说的“到万顷堂看鼋头渚”的万顷堂。在湖畔举目远望,顿觉视野开阔,鼋头渚、大小箕山、三山尽收眼底。与在鼋头渚看太湖不同,这里有着蠡湖“小”与太湖“大”的同步对比,而三山岛的距离又因为拉得更远,愈显水色的苍茫空蒙。淼淼湖水在清风吹拂下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感悟天地之广大。
《太湖美》那首脍炙人口的优美歌曲早已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曾经从童年起,就为是太湖人而骄傲。太湖里物产丰富,湖中的“三宝”——银鱼、白虾和鲚鱼为水产珍品,是人们酒宴上的美味佳肴。除此,太湖的桂花鱼和大闸蟹也是湖中的又一特色。俗话说:“秋风起,蟹脚肥”,这时的毛蟹已是个个体大肉肥。记得在“文革”时,父亲被囚大箕山监督学习,尚小的笔者有一次去大箕山看望父亲,在那里住了三天。喻那时的太湖生态为世外桃源和人间仙境一点也不过份,身浴太湖水中,清澈见底,小鱼在身体周围游动,还会来啄腿上的汗毛,随波摇动的水草、鹅卵石、螺蛳均历历在目,真是一片碧水青山的净界,而如今所观太湖水只可谓之俗世(水)了,实不可同日而语了,让人叹之。
在环湖路和香雪路的交叉处,有块刻着“管社山庄”的大石,那便是山庄的大门。沿着湖边的木栈道往里面走,两旁全是芦苇、水葱、残荷、睡莲、秋菱等水生植物,也有水禽和鹭鸟的叫声伴随着花草的清香在诱人。很喜欢这种幽雅清静的环境,既让人舒心而养眼,又让久藏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身处幽境走在林荫浓密的小径,景胜天然,两边奇异的花草让笔者兴奋,它让人享受到了另一个自然空间!纵横人生,春以花艳,夏以叶显,秋则以果献,丹桂飘香,山中、林间陌上、枝头,到处都是丰腴的果实。古时,枯叶易零,疲客心惊,百物萧瑟,坐叹从此生。古人总是把秋天描绘得灰暗、冷落、凄凉和无奈。而今时既不同,则境亦为迁,当歌吟秋天格外妩媚宜人。
从大门往里走,游人很少,一点也没有国庆中秋长假的拥挤和纷扰的“肉味”,平添了许多安逸,也许更是静谧。走到每处交叉路口时,指路牌上就有杨氏祠堂、惠泽亭、万顷堂等景点的指向。
管社山庄是杨家的家祠,那座琉璃瓦的古典建筑,依山而坐落在断崖上,三进层叠,匾额上书“管社山庄”,秀美中还透了些庄严。断崖对面是杨氏墓地,排布着七座杨氏坟茔。选址断崖而建,实是幽境深不可测的风水宝地。踏进第二朝的资料展厅,迎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徐世昌题写的“保世滋大”的匾额。徐世昌曾经做过中华民国的总统,能够得到他的亲笔题字可见杨家以前的地位和势力了。墙上有着家谱般的杨氏辈份层级图,从侧室的简介中也能读到一些说明。
管社山历史上的传说太多,真正史书有载的,源自明末清初的杨紫渊(1674~1736)。他是国变时来此隐居的,自号管社山人。但他又不是传统观念里只会吟诗画画的文人。“先生性刚直,乐善好施与,每布袍草履,与渔樵为伍。膂力尤绝人,尝与此诛太湖巨盗,然平素未尝言武事也。”相传他的武器是两条重五六十斤的铁鞭。这铁鞭有说存在鼋头渚广福寺里,更奇的传说是还留在刚刚从这里迁走的一户杨姓后人家里。如今挂着管社山庄牌匾的,是一处仿清代官署的建筑群。也是杨翰西等杨氏后人在1915年修建的。材料是钢筋水泥,却刻意模仿着木制构建,彩画斑斓、富丽堂皇。高大巍峨,北派风格。据说与杨家后人长期在北京做大官有关。
杨延俊,与李鸿章是同榜举人和进士,其子杨宗瀚(字藕芳),在清名将刘铭传出任台湾巡抚时,参与过对台湾的开发,组织铺设了我国最早的铁路之一——台湾基隆至新竹的铁路;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他们在晚清近代曾拥有很多纱厂,鼋头渚风景区中的横云山庄也是杨氏家族的。杨氏家族对无锡近代工业的发展,不仅开风气之先,而且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杨味云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杨味云小妹妹杨令?,旅美爱国画家;杨味云之子杨通谊,也是荣德生的女婿,他与荣漱仁(荣德生六女儿)为夫妇;杨宗濂之子杨翰西,介绍不多,可能与其曾在汪伪政府担任过要职有关,其实杨氏旗下的许多公司以及民国时期的无锡旧事很多都与他相关,包括整个管社山庄和鼋头渚横云山庄的最初的建设也是由他发起的。大厅后面的山坡上排布着七座杨氏坟茔,上面的碑文都是刘海粟的手迹。只是挑了几个较为典型的人物作了些了解,无意去深入,在历史上,杨氏家族有着显赫的权势地位财力。
沧海桑田,物竞天择。继杨艺芳、杨藕芳之后,杨氏后代杨寿楣、杨寿?,仍热心推动无锡人文景观的发展,马路、车站、商市、河流、金融、电讯、园林、古庵,无锡地区的事,几乎都有所涉及。聪敏睿智,抖擞精神,和无锡士绅一起,整顿山河,使无锡人文景观的深度、内涵更加丰厚。“小上海”、“布码头”、“四大米市”的美称,让无锡人引以自豪,也让无锡人刻骨铭心。
出了杨氏祠堂,不远处有一座黄色的一层建筑就是“梅园水厂工业遗址陈列室”,里面图片和文字陈列了城市从井水河水到自来水的饮水发展过程。陈列馆不远处是“思源亭”,顺着通向水中央的长长的木桥走去,底下是昔日水厂几根很粗的取水钢管,可以透过桥面的玻璃清楚地看到,饮水思源正是此处之意。
万顷堂依山建于高台之上。书载1915年夏杨翰西等人游管社山,看到面对万顷太湖的古项王庙殿宇倾圮、神像凋残,于是倡议众人捐资重建,并取名“万顷堂”。对联“几席三山万顷波涛疑海上;湖天一阁重阳风雨是江南”为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克文(袁世凯次子)所撰。面对碧波万顷的湖光山色,有大海般的气势,但这里却是柔情的江南。或许袁公子写此对联时正是如此而想。在不远处可见到“虞美人崖”的阳文石刻。英雄美人,思古悠悠!吴观岱为之画过画,廉南湖的夫人吴芝瑛为之题诗,并由廉南湖送给了徐世昌。如今在此处重温一遍他们的名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万顷堂下,依水有一座披着稻草的小小木亭。这是以写意手法“复原”的当年老渡口。许多老无锡曾告诉我,从这里5分钱一次摆渡到中犊山的小船,直到30年前还在运营。或许为了开拓旅游,古渡又会恢复。
如果说太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大家闺秀的雍容之气,那么,与此相连的管社山庄,则如小家碧玉,有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恬静之美。在这秋的季节里,在这绿水青山环抱的景色中,到处透着的是成熟的风韵,是蓬勃的气息。走在睡莲幽映的池边,那秋水里萦绕耳边的声声蛙鸣,让人倍感秋天大自然的亲切。
至此,笔者不由感慨:拂去岁月尘埃见名胜一—管社山庄!二??九年十月十八日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