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小将观后感
大兵小将简介电影《大兵小将》,主要讲述中国战国时代后期,一次战争之后卫国主营被梁国军队伏击,两败俱伤,仅仅剩下一个梁国士兵(成龙饰)和一个卫国将军(王力宏饰),士兵是因为装死而生存下来,而卫国将军则是虽生犹死。 影片主要围绕卫国将军和梁国士兵展开,表现了小人物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战争的残酷。
一、兵,是梁国的一小兵,由成龙扮演。
小将,是卫国的太子,由王力宏扮演。
小兵成大兵,大将成小将,因为将被兵俘虏了。
以上是我对片名的理解。
片子一开头,古战场的感觉很舒服,麻雀飞来,小兵成龙装死探头拍雀的镜头,着实让人惊了下,而之后发现,麻雀始终伴随影片剧情发展。接着梁国将军也奇迹般站了起来,挥刀去砍卫旗,接着又很神奇的冒出护旗的卫将,两人打斗起来。这里我就想这号称两军都全军覆没的居然将领都没死,这个片子真神奇。
打斗结果肯定是卫将干掉梁将,否则无下文,为了更好配合下文,运气到了卫将一方,虽然力穷,恰巧用断旗杆干倒梁将,于是,梁将倒,卫旗立于梁将上,号称旗帜不倒。于是,旗帜不倒也将贯穿到终。
也就在此时,小兵成功踩狗屎能抓到卫将,就为了能有五亩地的赏赐和免兵役的权利。小兵开始历经折腾了。
第一关是卫副将半路杀出,直接一刀干倒小兵,称是前来救驾,结果,卫将以逃兵加内奸罪处死副将,这里就不评价该做法了。再次假死的小兵又爬起来了,卫将无奈,小兵继续架马车带将回。
第二关是途径破客栈,偶遇一歌女,被歌女蒙汗药迷倒,马被盗,马车变人车。
第三关途经土匪窝,车被抢。接着卫将找到机会想勒死小兵,熊来了,屏息避熊后,接着开打,小兵按卫将伤口那一幕很搞笑,于是,将继续被绑。是这一路也真有趣,装备是越来越简陋了,走的路也越来越小了。
第四关是遭遇卫公子追捕。梁探王宝强被绊倒,马被卫将夺,将跑,接着小兵被卫公子抓。审问卫将下落,未果,射杀一人,两人均倒,必有一人假倒,趁众人惊讶之余,小兵逃走。遭遇蛮人部落,趁蛮部和卫军对峙,小兵成功逃跑。
二、王先生的演技何等精彩:他演将军的尊严演得忘我,他演王者的自负演得生动,他演兄长对弟弟的关爱演得感人,他演战俘的生存策略演得机敏,赞!
但是觉得编剧逻辑有三个问题,虽然这可能是角色的缺陷或特色。首先我不得不说,王先生老是令人舍不得,因为他的相貌、神态和气质都容易令人觉得那是很完美的人,从而想不起来他演的角色到底坏到哪里,或者傻到哪里。这部剧,显然王先生是演技派,但是我在观看的时候,仍旧舍不得去认为他演的角色不完美。(PS:我最喜欢的动作场景是王先生坐在一老夫子的马车上,闭目养神听那老人家说“纵横之道”,然后跳下车去,忽的杀出一堆蛮族,他单手翻倒了一匹壮马,帅啊~.!)
第一个问题:开篇铺垫的将军之战败主要源于其弟乱政夺权,而其弟夺权成功的原因是将军在讨伐梁国的时候对其弟疏于防范、信任被辜负,又其弟之所以夺权是因为一个叫武的智勇双全的谋士的怂恿,然则武同时又是将军曾经的老师,相当于“太子傅”之类。这里就出现一个逻辑漏洞了,为什么只有武有先见之明?难道说,在武离开将军当了将军弟弟的谋士之后,将军就再没有优秀的谋士了吗?或者说将军的谋士甚至将军自己就不能察觉武的用意么?历史上的那个卫国,常年受外族侵犯,后受齐桓公帮助复国,中期有中兴和吞并小国现象,晚期较弱,其外交政策就是周旋于各大国之间,非常灵范。例如魏国需要卫国维持其与赵国的平衡,卫国就投靠魏国,后魏国弱了,秦国强了,卫国就依附于秦国。虽然说,武的政见是对的,但是个人觉得卫国太子身边缺少谋士是件很突兀的事情,不然就太个人英雄主义了,话说没有好的谋士和谋略的将帅,内院容易起火。
第二个问题:将军关于王者的理解让人看起来很费解:统一天下、称王称霸=穷兵黩武+钟鸣鼎食+造大船周游天下+随意可封梁国大兵为御医总管+奴役民众修建大陵墓+死在珠宝堆里面(PS:如果这情节出现在《鬼吹灯》里面,那绝对是胡八一他们觊觎的对象,哈哈~)。无论如何,个人觉得,这种欲要折射出中国的统治阶级对于王者的理解而做的艺术表达有失偏颇。理由很简单,能坐稳江山的人,就算是遥远的古代人,他也没那么傻,上述表达可能是他们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他们绝对不可能仅仅是做了这些就做成了王者的。例如秦始皇他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貌似他并不是仅仅做了这些。(PS:王先生演戏时候说“造大船周游天下”的憧憬时候,那种梦幻啊,实在不会让我想到秦始皇他最后就是病死在周游天下的途中的,突然间觉得王先生很有演始皇帝的潜力啊!)
第三个问题:将军回国之后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在遭受秦国攻打之时自动投降的?虽然说,投降的结果是一样的,我是说和历史上是一样的。但是觉得“将军个人意志”和“卫国统治阶级意志”,它们不是一码事。这么生造一个由反动路线转到平和路线的将军形象出来,而且是因为大兵的感化等一系列人情温暖、芸芸众生象而发生的态度转变,进而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转变,让人觉得这很感性,起码不是深思熟虑做出来的事情,有点突兀。
成龙大哥的演技和剧本逻辑都没问题,perfect!尤其是最后,他举着梁国的破烂不堪的国旗倒下,透过被阻碍的视野看到的刺眼的阳光,心里想着不能为家里传宗接代,下一秒就死掉了的时候----战争给小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就显得那么突兀、明显和深邃了,让人心里特别不好受。
尔后,2010年2月25日晚上在电影院看罢《大兵小将》,其将生杀场景表现得栩栩如生,恍如历史场景再现,兀自得一困惑: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残杀和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存在即有理由。
不管怎样,我们都应当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三、一个大兵和小将的逃难史,主题沉重——战争与和平,却能笑点连连,少有冷场。这一是依赖成龙大哥招牌式的搞笑,如表情的诙谐,打斗的急智,等等。尤其是和王力宏交手时,硬桥硬马打不过,极其无赖的靠戳人伤口取胜一段,更是引发全场爆笑。二是依靠巧合因素的巧妙设置,即借由巧合推进故事的发展,又利用巧合造成故事的转折,并凭此产生笑料。若光是看笑果,票价完全赚回。成龙大哥虽然动作上廉颇老矣,但搞笑上还是能饭一饭的,王力宏也是表情鬼马,喜感十足,完全跳出《色戒》中狭隘的表演空间,面目一新,让人惊喜。各色配角也是不可忽略的点缀,如王宝强一分钟的短暂亮相,威力十足,令人喷饭。转贴于51论文网.51lun-wen.cn
片子整体呈灰色调,层次感与真实感俱备,既契合故事发生的时代破败、纷乱、黯淡的特色,又与梦中出现的那片油菜花地的灿烂明媚形成强烈反差,让人惊艳。取景也是极好,满眼都是石头,石头的尖、钝、厚、薄、粗糙、平滑,历历在目,质感强烈,带有浓厚的雄性气息,广角镜头下的千丈绝壁,更是令人难忘。配乐也很出色,成龙反复哼唱的民谣,歌词平实,曲调悠扬,尤其是结尾采用蒙太奇手法,一边是王力宏划船远去的场景,一边是成龙利箭穿心的画面,歌曲响起,更是有催泪弹的功效。各演员的表演也是中规中矩,偶有精彩,没大错,缺出挑,还算合格。只是刘承俊的口条多少让人出戏,干嘛不找配音呢?
片子的问题,还是在于人物思想变化的描写缺乏足够清晰和有说服力的逻辑。如成龙饰演的大兵,典型的“小人物也能成为大英雄”模式,用力得当完全可以出彩感人,可导演却仅仅是用贯穿全片的说教“我爹说过……”来完成角色塑造,并试图依靠最后突然加快的叙事节奏,来掩盖角色思想转变的突兀和无理。还有刘承俊扮演的二王子,开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结尾却诡异的大反转,一番痛彻心扉的忏悔后从容自尽,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导演只着眼于通过其思想转变体现主题,却忽视了转变前必要的铺垫,结果只能给人以生硬和割裂之感,大大削弱片子的感染力。而更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是编剧总拿人物当传声筒,把观众当白痴,不断灌输片子的中心思想,每当看到成龙和王力宏摆足架势的探讨价值观的问题时,我就感到纠结与蛋疼。这也是国产片的顽症了,难以根除,从中也可看出,编剧的水平只是停留在划分段落大意的层次上。转贴于51论文网.51lun-wen.cn
成龙在之前的《新宿事件》中已经破天荒的死过一回,这回又死一次,其中既有博人眼泪的原因,也是风格转型的需要。迫近耳顺之年的他,不可能再嚷嚷着从不用替身,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动作场面也只能在老片里搜寻,他更多要做的,是在保持自身喜剧天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人物塑造的功力,而这一切,还得依靠一个好剧本的支持。《大兵小将》是一次挺好的尝试。转贴于51
四、《大兵小将》中主角只有两个,成龙饰演的兵与王力宏饰演的将,“兵”与“将”的冲突是观-点的冲突、欲-望的冲突、人-性的冲突、也是世界观的冲突,原本没有对错,既可以说“战争-是创造和平的必要手段”,也可以说“和-平是避免战争的最-高境界”,都似乎有道理——关键看以谁的角度:于“统治者”而言,战争、扩张、吞并、劫掠是“大一统”的必要过程,反正打仗打的是“钱”、“兵”、“粮”、“金属”……只要不是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就行;于“被统-治者”而言,安居乐业是唯一的愿望,“家有地五亩,种点油菜花”,朴素而现实的和平生活画面。谁对?谁错?不知道,因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可以“一言以蔽之”,成功者也是类型复杂,各有证明。《大兵小将》选择了“兵”的角度、“民”的角度诠释“朴素和平论”的美丽与光辉,这是中国孔-孟儒-学文化的“仁者爱人”的具象。
古圣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的境界与理想,各种哲学体系与各种思想学派都用自己的标准-影响和塑造着不同社会的“中坚力量”,个人认为成-龙饰演的“兵”从“修、齐、治、平”的不同层面大声宣示——“小人物”的自我定位是“大一统”的最高境界。
也许很多口水会说,“小人物”可怜、可耻、社会底层……强调一下,“小人物”是一种外在状态,“大人物”是一种内心境界,缺一不可。外在状态,是我们呈现给外部世界的动作与表情;内心境界,是我们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宗-旨与理想。这个世界不缺“大人物”。现在的美国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个性、自我、积极、张扬、力量……既有积极因素,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消极因素。它塑造的人性从内到外流露-着强烈的“大人物”的自我暗示,于内在“精-神境界”而言,完全正面,可是,于外在“处世具象”而言,大错-特错,君不见满街的“大人物”晃着薄膀子穿着面口袋梳着鸡冠头一眼不合挥拳相向,这种“大人物”只能使天下不太平,一旦不幸他当政掌权,结果用脚后跟也能想到,狂妄、霸-道、贪污、恃强、特权、一言堂、强权政治、拳脚相加、枪炮-说话、世-界大战、民众涂炭……灾难呀,各个都是“大人物”,各个都是战争-狂。
当一个人具备了“小人物”的外在具象,人自然而然的会学会求教、沟通、学习、倾听、理解、换位思考、不耻下问,会将自己置于“思考者”的位置而不是“统-治者”的位置,这样的人会善解人意,会通达睿智,会谦和儒雅,会德礼服人。如果这样的人-性成为决策者-甚至执政者,人民幸甚;如果全世界-的执政者都有这样的人-性,世界幸甚;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人-性,天地幸甚……
《大兵小将》讲述了一个朴素的“小人物”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至理,不用怕,只要内心怀抱“大人物”的理想,“小人物”的具象不会降-低你的形象,恰恰相反,它会使你散发出光芒,人-性的光芒。
五、《大兵小将》是一部充满新鲜元素的影片,导演却没有被这些噱头所累,而是把影片的故事扎扎实实地做好,为影迷奉上了一段有欢乐、有感伤、有猜疑、有惊险、有打斗、有偶像的观影旅程。成龙虽然没有完全弃武从文,可是在角色类型上还是小有突破;王力宏虽然没有完全秀出偶像脸蛋,却成功地把角色的性格保持得很稳定;刘承俊虽然对白说得磕磕巴巴,但在角色互动时却丝毫不落下风。三个角色的命运,在多方势力的影响下相互交错,而这交错的背后推手,还是丁晟在剧作上的老到经验。
本作从故事切入点开始就颇为新奇,并且充满了各种未知发展的空间。卫国军队被梁国伏击,双方战士全部同归于尽。只剩下成龙饰演的梁国士兵和王力宏饰演的卫国将军。一身正气、浴血杀敌的将军和人们对军人的认知完全相符,而利用装死而幸存下来的小兵则和人们对军人的认知完全相悖。但是联系到饰演传统角色将军的王力宏之前很少在电影中担当重要角色,而扮演新奇角色小兵的成龙则是华语电影界公认的大哥级明星。这样的一个开局设定,还算是很颠覆观众的固有印象的,充满了很多未知的可能。究竟谁才是影片的第一角色,影片究竟是围绕谁来做推进的呢?这些问题将会一直盘绕的观众的脑中。
随着故事的发展,影片展现了一个很迷人的魅力,就是巧合的设置。整个事件的推进看着好像是一个公路片套路,其实是多方势力的一次角力。几路人马的势力均衡和利害关系,每每在关键的时刻将故事的发展方向拨向了传统的另一边。小角色小人物在不同时间段的出现,既是前一个巧合的结果,又是下一个巧合的诱因。尽管本片在偶然事件和几路人马的相互影响上没有达到多线叙事那么频繁,但是设置上的精巧却足以让观众称奇。毕竟能够在一个基本上保持线性叙事的片子里,还能看到如此丰富的偶然事件,本身就让人觉得很有趣。
作为角色成长进一步挖掘,本片把成长的主题仅限在了三个人身上,那就是小兵、将军和公子三人。其他次要角色(如公子的随从)的性格、作风和目的都是没有变化、一以贯之的。因此,全片人物的性格有的成长了,有的则稳定,就远远要比《花木兰》那种乱七八糟要好看的多。其实一个影片能同时讲好三个角色的成长是相当困难的。好多影片,比如说大家普遍不太满意的《孔子》,甚至连把一个主要角色的成长展现细腻都没有做到。本片的三个角-色的成长,尽管没有细腻到精致,但至少没有模糊到察觉不出来。而且,这三人的成长是交互的,是在互相影响下才得以的成长。这样一来,全片有一个像网一样的逻辑统领,不至于在三个角色之间有失衡。
影片虽然讲的是古代的故事,但是历史细节也和好多古装片一样不是重点。我们从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而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学究。片中的几对儿人物关系,跟我们现在社会的职场关系、阶级关系稍微有那么一点儿搭边。影片有几处也具有比较辛辣的讽刺意味。还好,这些黑色的地方并不耀眼,在我们还沉浸在成龙嬉闹的动作喜剧中时,这些繁重的思考工作也就一带而过了,不至于被人们批判装深沉。
个人认为三大主演都没有完全出彩,但是对三个角色却有不同的欣赏点。成龙的演技并没有大飞跃,但小突破还是做得比较到位,让我们看到大哥的潜力。王力宏显然还不够老练,不过作为偶像歌星触电,却能放下架子出演落魄角色,安心脏兮兮的扮相,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心态。刘承俊为演而演的痕迹过于浓重,堪比《十月围城》里的李宇春,而且他最吸引人的那一身肌肉也仅有一两个镜头露脸,着实让人“失望”。但是他略显拙笨的演绎,却使得公子这个角色前后心态的差异扩大化明显化了,也不一定不是好事。
功夫片,不一定非得是你抗我打的复仇和追杀。如果有一个优秀的故事在里面,及时动作场面不那么“残忍”,观众也是乐于接受的。《大兵小将》就算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功夫片模式。希望以后能够经常在欣赏“吓人”的武打设计之余,也可以细品电影的故事和角-色。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