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

2013-10-23 16:21 作者:莫之 阅读量:42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自然景观千百年来不曾改变,但是人间反反复复地上演着的悲壮的人和事何时才能彻底改变呢?有多少后人能记住先人的教训而不至于覆辙重蹈?

清晨,迎着凉爽的秋风,我漫步在江水泛着土黄的汉江畔,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对我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了,随着一列奔驰的火车“轰隆”的声响我向南边位于山地上的小站望去,那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想当初风华正茂的我前来小站报到的时候,只不过把这个四面环山的小站当作人生的一个驿站,我不过是行经这个驿站的匆匆过客,坚信走过了驿站人生就会到达一个理想之所,但是十多年后的我深信曾经的过客已经成了驿站的主人,经营者来往的火车,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不过是把装满货物或是乘坐旅客的火车接来送去……日子是平淡的,岁月是无情的,四季更替的山野风景厌倦了我的眼球,我已过了而立之年,脸相布满了老诚,作为自然的一份子,无奈中我接收了自然对我的赐予,不再年轻,不再张狂,不再幻想,不再……

夜里,在长七步,宽七步,呆了十多年的简陋的宿舍里,昏黄的白炽灯下,我依着兴趣,翻阅着由后人辑录的东晋文人陶渊明的诗集。其实对于陶渊明我并不陌生,早在中学的课堂上就曾听先生讲解过他,还有他的诗作。不用看眼前的诗集,我就可以随口吟诵出曾经学过的他的作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很亲切的一首诗,亲切的使我这个出身农民家庭的铁路工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这样以贴近乡土的气息,精炼的言辞,清新隽永的风格开创一代文风者,在汉、魏、晋、南北朝前后八百多年中,最出色的当属陶渊明了。

读着陶渊明留给后人的一百二十多首诗作,朦胧中我似乎看到了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那个清晨,一位文弱的上了年岁的书生,在青草繁茂的豆角地理清理杂草的场景,露水湿了他的裤脚,他时而躬腰除草,时而荷锄站立凝视远方,田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趣,给他弃离官场的身心以少有的惬意的感觉——

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呀!

陶渊明看着清除了杂草后在微风中摇曳的豆苗,为自己当初的抉择感到欣慰,又为自己几十年来忙忙碌碌在仕途上奔波却一事无成感到懊悔。既然官场不容他,他也不会厚着脸皮赖在官场不走,回吧,回到青山绿水的家乡浔阳柴桑去,哪里是自己一生的避难所!他在青年时代受志向的驱使离开了家乡,现在经过几十年在外辗转流离又不得不回归家乡,从原路返回,回到柴桑这个起点。

起点即终点。

年长的陶渊明不会忘记年少时起就为实现志向离家出走,在入仕为官的征途上所经历的艰辛和苦难,经纶满腹却不得施展,不能不说对他人生是一件最痛苦不过的事。猛虎当应回归山林,才能称其为猛虎,如果关进笼子,它就只能像猫狗一样任人摆布;蛟龙当应潜伏于大海,才能称其为蛟龙,如果离开大海,它就只能和泥鳅鳝鱼一样软弱无力。陶渊明呢?在东晋王朝统治下的社会里,他像被关进笼子的猛虎,像离开了大海的蛟龙,苦苦挣扎了几十年,眼巴巴地看着岁月流失,容颜苍老,经纶依然装在腹腔里。

曾祖父曾经为东晋王朝的奠基征战南北,平叛杀敌,驰骋疆场的盖世功勋成了历史,成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陶渊明沉痛的记忆,陶家家势的复兴一直使他默默奋斗的源动力,他不求高官厚禄,不求封妻荫子,只想为风雨飘摇中的东晋王朝像曾祖父一样尽自己一个臣民的责任与义务。但是,报国之门迟迟不能对他打开,万般无奈中,他在孤独寂寞中苦守着一个正统文人的尊严,丝毫不向欣赏他,器重他的藩镇割据势力妥协靠近,他清楚,即使一个草民,也应该有人的气节,有人的活法,更何况陶家先人的历史是那样的光耀,他不能给先人抹黑,也绝不能丧失一个读书人应有的文人气节,对于投靠恶势力的读书人他总是嗤之以鼻,不屑于他们来往。孤独就让自己暂且孤独着吧!只要问心无愧,即使一生漂泊潦倒他也绝不后悔!

曾经当入仕的机遇前前后后多次垂青陶渊明的时候,陶渊明不失时机地一次又一次抓住机遇踏进了官场。比起家乡浔阳柴桑青山绿水,幽雅清静,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对于官场上常常耳闻目睹不合道义礼数,不合人性道德,不合天理良心的现象和做法是大为反感和抵制的,他以警惕的心理在官场上游走,始终不愿与搞诡计耍阴谋,为非作歹的官吏同流合污,这样一来,他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不等他们作践他,陶渊明每次都能恰到好处地赶早脱下官袍,取下乌纱帽,以合理的理由向上司递上辞呈,而后毅然决然地安然离去。

陶渊明的为官之道,道出了一个正直文人从政为官的坎坷和心酸。他在彻底打消做官的念头,甘愿归隐田园安度人生之前,有多次进出官场的经历,但是都十分短暂,其中三次是值得后人书写的。

公元393年,即晋太元18年,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29岁青年陶渊明受志向的驱使,一心想在官场上谋取一官半职,以图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人生抱负,像他曾祖父一样把摇摇欲坠的东晋王朝扶正。这年当他接到江洲地方最高长官刺史王凝之派人给他送来的一纸聘书后,欣喜不已,认为终有出头之日了,便毅然前往,结果却令他伤心不已,因为王刺史对他的才学并不怎么赏识,只是想利用他的声望抬高自己求贤爱士的美名,使得天下人对他这位刺史大人刮目相看,以获取好口碑。陶渊明当然不会像奇花异卉一样甘心在刺史府做个摆设,不过初来乍到,他虽然内心不满只能暂且忍着,对王刺史他还抱有被重用的希望,但是昏庸老朽不问政事的王凝之给陶渊明一个江洲祭酒的职衔后就把他亮在了一边,自己却天天投身到“五斗米道”的修行中,陶渊明对此十分失望,他是个不信神佛不理宗教之人,本来就看不惯王刺史的虚情假意,这个时候不识好歹的王刺史偏偏还百般劝慰拉拢他也像自己一样入当时流行的“五斗米道”,陶渊明的怒气立刻充盈全身,在断然拒绝加入“五斗米道”之后,他也果决地辞掉了到手一个多月的工作,径直回家去了。

四年后,即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在家里消遣日子的陶渊明正为家里的生计蹙眉找办法的时候,友人庞遵登门造访,来客是受当时盘踞于长江中下游的割据势力头子桓玄的委派,给他送桓玄亲笔信的。陶家人接待了庞遵,陶渊明展开桓玄信函一看,内容是桓玄邀请他到帐中任职,他心里立即有一种难言的滋味,当今之世再纷乱对他这样博学的读书人来说谋个官职并不难,但是想要做个有作为,匡扶社稷,给天下百姓造福的官实在是太难了!自卸任江洲祭酒四年来,他虽然身居乡野,但是无时无刻不在为朝廷着想,无时无刻不再为天下时势着想;四年来,家里也发生了使人意想不到的变故,原配妻子留下四个孩子病逝,不善耕种土地的他生计每况愈下,特别是后妻翟氏过门之后,他整日里心事重重,脸上难见笑容,看着空空的家私,再看看可爱的孩子和姣美的后妻,他不能忍受让家里人也跟着自己挣扎在温饱线上。左思右想,加之庞遵的一再劝说,他决定为了家人的生计,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因一个王凝之就否认天下没有爱贤清正的官吏了,想到此便答应庞遵前去赴任了。在浔阳江岸乘上官船逆流而上前去荆州桓玄帐中报道的陶渊明,望着两岸退去的村户人家,思虑着此番前去是否会对自己的人生来一个转折呢?想象总是美好的,来到桓玄帐中做了其属吏的陶渊明尽职尽责干着份内工作,所挣得俸禄使家里的日子好过多了,但是,一年后,陶渊明发现桓玄有反叛东晋王朝的迹象,经过深思熟虑,借母亲病逝回家葬母之际,向桓玄递上辞呈一去不返。

历经江洲、荆州为官的经历,陶渊明对于官场的认识更深了一步,他对重入仕途的态度愈发谨慎,但即就是这样,官场还是又欺骗了他一次。离荆州卸职之后的第七年,即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当入仕的机遇再次垂青陶渊明的时候,近四十岁的陶渊明怀着对“大济苍生”理想的一线希望接受了当时东晋王朝的权臣,后来篡位称帝建立刘宋王朝的刘裕的邀请,赴任在其麾下效力两年多。这是陶渊明一生中出仕时间最长的一次,之所以陶渊明能在刘裕帐中呆两年多,是因为刘裕表露出的篡取东晋帝位的心理动机藏得很深,陶渊明迟迟未发现迹象,只是从刘裕在功成名就后剪除异己的活动中,起了对刘裕的强烈的逆反和排斥心理,认为其杀戮行为有悖于情理,曾一度寻找时机请辞职务,由于叔父的规劝,考虑到家里人的生计来源会因他的去职而陷入窘迫,随后只担任了刘裕给他安排的彭泽县令一职,不凑巧上任八十多天后嫌恶前来视察工作的郡官督邮的腐败行为而愤然弃职,从此再也没有涉足官场半步,一心一意在家乡浔阳柴桑过起了清贫的田园生活。

清风徐徐,徐徐清风,是否能带走陶渊明心中的苦闷?离开了官场,也就说明他一生为之奔波的“大济苍生”的愿望只能存在于自己的诗赋中。王朝更迭了,他曾经效过力,还一度被他看做曾祖父转世的一代枭雄刘裕取晋而立,成了刘宋王朝的皇帝,陶渊明欲哭无泪,他由东晋王朝的臣民变成了刘宋王朝的普通公民,他不知道该如何释放心中积累已久难以负荷的愤懑,一个德才兼备的正直文人,一个一生都不愿放弃鸿鹄之志的东晋王朝的遗老,在年老衰弱的时候,也不忘种植菊花来言明生死不弃的志向,即使冬日再寒冷,再残酷,也丝毫不能使菊花失色,反倒愈到深冬菊花开得愈是娇艳,金黄的花瓣,那可是太阳的色彩,太阳啊,你给了人间光热,有谁能感恩于你呢?一个开创了一代诗风的诗人,在长满菊花的山地上,聆听着自然的声音,欣赏着自然的美景,他忽然觉悟——

官场里容不下他,官场不是他这样的人呆的!

走出官场,陶渊明明白自己的政治前途在这一生中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是人生不能就这样白白地过活下去,还应该干些什么?他是一个文弱的文人,辞了官丢了朝廷俸禄断了经济来源,在乡村里种庄稼他不在行,经商他不曾想过,乞讨当然是不可能的,虽然日子过得窘迫,但是在精神上并不空虚,他一边在家乡的山地上种菊花,一边灵感来时或是闲下来舞文弄墨写些有感而发或触景生情的诗句来,也就在这无意或是有意中,他的诗篇写了不少,并且很得当时文人和亲朋的赏识,要不时隔一千五百多年还有一百二十多首诗篇被今天的后人朗诵阅读,一篇篇被当做古代文化熠熠生辉的宝石加以珍藏传诵。

官场的生活对于陶渊明来说是值得追忆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十三年,从公元393年,即晋太元18年初次入仕到公元406年即晋安帝义熙三年辞去彭泽县令,前前后后十三年。对于陶渊明来说,是一生中倍受煎熬的日子,为了理想,为了恢复陶家曾经的家势,为了扶正东晋王朝,他忍辱负重往来于官场,结果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仕途坎坷,好不容易弄个一官半职却使人感到像被困在樊笼理里的飞鸟,或是困在池塘死水里的游鱼,失去了自由不说,还得赔上归于自然的本真,整天为官宦之间的关系绞尽脑汁,使尽手腕,公务闲在一边,忙忙碌碌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答谢,而且还得时时刻刻提防奸臣小人的算计,精力是有限的,忍耐是有限的,陶渊明耳闻目睹的官场种种现象,不无感慨,前途渺茫,报国无门,还谈何理想志向抱负,生不逢时的感受折磨着他的清纯的心灵,为了灵魂的纯洁,为了保住人生的清白,他再三抉择,与其留在官场无所事事混日子,倒还不如归隐故乡去过无忧无虑的乡村田园生活,主意打定,他便义无反顾地辞别了糟蹋了他十三年岁月光阴的官场,决然地回到了是人生事业的起点,也是人生事业的终点的家乡——浔阳柴桑。

归隐的日子是怎样的呢?

陶渊明甘心过着清贫的生活,而不愿接受在他归隐后依旧不断的地方高官的聘任,“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富贵中自有烦恼,清贫中自有快乐,一介书生在“大济苍生”愿望的固守中,无奈中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生活道路,一条摇曳着金黄色菊花的道路,一条弥漫着菊花花香的道路,一条充满着乡村豆角香味的道路,一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随心所欲的平民道路,一条“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落空后无奈中选择的道路。归隐乡间,置身田园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悠无忧的生活中,陶渊明的内心还是不能与置身的环境相协调的,忧国思君的念头只能在他酩酊大醉的时候卧与菊花丛中才得以暂时中断,醒来后呢,脸上的泪痕有谁知道那是为什么呢?

陶渊明是他所处时代的清正知识分子的悲哀的化身,是整个中国封建王朝作践知识分子的缩影,在几千年漫漫的王朝专制统治之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乃至人格尊严,都不过随统治阶级的偏好而落得个不同的结果。维护文人的人格与尊严,坚守文人的清白与正义,护守文人正统的道德与思维,对于诸如陶渊明一类不肯与社会浊流混合的读书人,要想保持一种人格上的操守,志向上的坚挺,就不得不与王朝叛经离道的操纵着决裂,从而给自己饱读诗书,矢志不移的人生更增添了悲凉的成份,也使得社会的悲凉气氛有增无减。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白云无语,自然景观千百年来不曾改变,但是人间反反复复地上演着的悲壮的人和事何时才能彻底改变呢?有多少后人能记住先人的教训而不至于覆辙重蹈?陶渊明去了,不能仅仅只当作是一位陶渊明去了,今天的人们在诵读他的优美的诗篇的时候,不能单单只是凭栏追忆先人诗句的清新洒脱,我们还应该有更深的怀古忧思!

2009年9月于蜀河

相关文章关键词

《归去来兮》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