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故乡十里香雪海
导读走过了馥郁沁心的花丛,路过了晶莹无瑕的花海,百花园里尽芬芳的花展组成了香透十里,雪洁如玉,海漫百川的香雪海……春天,总是善解人意的。它是江南寂寥时故人遥寄的一枝祝福,是相思红豆采撷的佳期,是对去年花里别后重逢的祝福。
突然有点想故乡了,我的故乡在苏州邓尉的十里“香雪海”。想起故乡那种别有韵味的小桥流水和清风细雨,还有那种“随风潜入夜”送春话梅花的春天,会有股亲切感涌上心头。
十里“香雪海”,自古以来是江南最著名的赏梅胜地。每年“惊蛰”一到,就是江南探梅的最佳时节。忆梅赏梅胜处颇多,有无锡的梅园、南京的梅花山、余杭的超山、西湖的孤山等地,都以广植梅花而驰名。虽然在无锡可去梅园赏梅,但在我看来,最著名的赏梅胜地,莫如苏州邓尉的十里“香雪海”了。但在这寻梅访春季节,已难得见雪,踏雪寻梅也就成了美好的记忆。
虽然没有雪,可年年赏梅如常,非踏雪寻梅,而是寻芳赏梅。每到梅花盛开时节,邓蔚漫山红梅、绿梅、白梅,尤其是那数千亩白梅,白茫茫一片,似雪、似海、暗香浮动,景象煞是壮观。梅林成海,雪海飘香,自然赏心悦目,缺憾的是没有雅致的白雪助兴,也就没了踏雪的情、寻梅的趣,当然更没有探梅所独有的意境。
情人节过后回了趟故乡十里“香雪海”,逐了今年探梅的心愿。太湖之滨的光福镇“香雪海”历来是旅游者踏春、探梅的好去处,这里的“邓尉探梅”为传世盛景。从前,这里“种梅为业者十有七八”。早春时节,“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康熙35年(公元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来此赏梅,极目放眼,但见白梅似海,暗香浮动,题“香雪海”三字镌于崖壁。
邓尉山植梅历史可远溯到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东汉大司徒邓禹在此隐居时,那里已是“路入冰霜隆,寒香袭客衣”了;到了宋元之后,成了“隙地遍地种梅,蔚然如雪海”。以后越种越多,以至遍地皆梅。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到此赏梅。据植物学家鉴定,光福梅花有白梅、红梅、绿梅、墨梅、美人梅等10余个品种。光福种植梅树的历史比较久,但主要是经济梅,除了观赏外,梅子卖不起价钱。自古以来,光福花农就有用梅子打成酱,来腌制桂花的传统,用梅酱腌制的桂花不褪色、不变质,其色香味可保存五年。苏州市场历来对这种保鲜桂花的需求量很大,这就给光福的桂花和梅花都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因此农民就大片大片的栽种梅花,终于形成甲天下的“香雪海”梅林。
香雪海梅花盛开时,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吹过,香飘数十里。一直不是特别明白为何自古国人对梅花的欣赏尤其苛刻,不但要看,还要赏,还要探,还要寻,而且是雪中探梅,踏雪寻梅。细细想来,或许除了与梅花独自开放在万花纷谢一时稀的隆冬有关和诗人卢梅坡诗中所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梅的风骨和气节历来为世人所歆慕之故。号称中国的四大赏梅胜地之一的香雪海,1970年以粮为纲时,砍掉了许多梅树,这一砍,恐怕多多少少砍掉了一些烂漫的诗意,也不复有赵朴初当年题的“眼明一望十里外,清心直欲通千载”的境界。
出姑苏城西南行不到30千米,至光福镇下车,就见邓尉山和马驾山。到了“香雪海”才知道,称得上“海”的,其实不仅仅是梅花。到处都是人头,说赏梅当然不错,谓观人也未尝不可。可能是因为人太多吧,肉的味道重了点,而花的香气也淡了。所以暗香浮动近黄昏的境界已是无法想像的。
看那些凑在梅花前面摆出各种姿势的多以女同胞居多。女人天生爱美爱花,也没办法。每年二月至三八妇女节是最好的赏梅时节。和煦的阳光下,阵阵轻风,穿着春装的女人们,在盛开的花前面搔首弄姿,显得妩媚。梅树的下面是梅农们种植的各种蔬菜,据说是无公害生态绿色的,所以有些主妇们梅也不赏了,开始讨价还价起来。园外有许多地产,比如太湖的白虾干,看了就让人想补钙;比如用梅花酱制的桂花,买一两瓶回去,吃汤圆的时候放点,才是地道的桂花小圆子;比如海棠糕、梨花糕,闻一闻口水就下来了;最没想到的是麦芽糖,打的口号居然还是“唤起童年的记忆”,咬一口,又粘又香,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拿家里牙膏皮去换了吃的情形。
十里“香雪海”山不算高,坡上都长满了梅树。拾级而上,银光耀眼,暗香浮动,十分醉人。近年来,光福镇将分散在花农家中的山地集中,重新种植梅树,修缮了闻梅阁、梅花亭,宋荦的“香雪海”摩崖石刻、乾隆皇帝“邓尉香雪海歌”御碑得到了妥善保护。该镇还在司徒庙后辟地50亩,遍植珍稀梅花品种。在青芝山下至司徒庙之间,新造百亩梅林。为使邓尉探梅游客渐入香雪海佳境,在光福镇至太湖的公路旁还新辟一条1公里长、30米宽的梅林带,形成了“沿廊探梅”、“登楼观梅”、“入园品梅”、“登高赏梅”等景区和景点。
过了“闻梅馆”,崖壁上“香雪海”三个遒劲大字赫然在目。这是清代康熙年间苏州巡抚宋荦题刻的。康熙、乾隆南巡时都专程到此赏梅赋诗。沿着两边梅树簇拥的山间小道向上攀登,到半山亭腰,有亭翼然。此亭称梅花亭,作五角形,顶高二丈许,铜鹤单脚独立,引颈南望杭州孤山的“放鹤亭”。亭子的柱、檐、藻井、栏杆,无不呈五爿梅花瓣状,整个亭子取林和靖「梅妻鹤子」的寓意,与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观此,不禁使人揣摩起这位著名隐士的独特心境来。亭高两丈,亭顶依五瓣梅花造型,塑一孤鹤,轩榭藻井上雕的全是梅花图案,与周围的梅花融为一体。在光福香雪海景区看到,千亩梅花竞相怒放,前来赏梅的游客在售票处排起了长龙。由于前几天连续“高温”,今年梅花开得比往年早一点,站在高处放眼望去,红的、绿的、黄的,点点簇簇,相映成辉。据了解,如无意外,半个月内将是赏梅最好时段。
走过了馥郁沁心的花丛,路过了晶莹无瑕的花海,百花园里尽芬芳的花展组成了香透十里,雪洁如玉,海漫百川的香雪海……春天,总是善解人意的。它是江南寂寥时故人遥寄的一枝祝福,是相思红豆采撷的佳期,是对去年花里别后重逢的祝福。花美赏春日,从香雪海一样的花展区走出来,心还在香透十里的花海中徜徉。柔媚的春光照在人身上,懒懒的,可能是由于走累了的关系,这时真的好想尽情地睡个好觉,做个美美的梦。一缕缕温暖的春光,一阵阵和煦的春风,一簇簇含笑的迎春,一条条嫩绿的柳丝,一朵朵姹紫嫣红的月季,一群群欢跃的飞鸟,送来了春天!
下山时,在梅丛中的狭道上缓行,犹如浸身香海,梅花只是按着她生命的轨迹花开花落,争春与否,斗艳与否都是人在自说自话罢了。游罢吾家山,来到邓尉司徒庙,20元一张门票,有很多名人来过:朱熔基、田汉、乾隆......它是为祭祀东汉司徒邓禹而建造的。邓禹十三岁就精文善武。王莽篡位时,他受业于长安,与刘秀相好。后来刘秀起兵光复汉室,拜邓禹为大将军。邓禹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协助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终于推翻了王莽政权。刘秀称光武帝后,邓禹被封为大司徒,综理朝政,官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当年邓禹只有二十四岁。后来,邓禹隐居在苏州光福,后人在这里建了司徒庙纪念他。进庙去烧香平安一柱,再看“青奇古怪四棵大树,神奇依旧。那一株“清”秀挺拔,直冲霄汉,高达数十?,虬枝舒展,碧叶葳蕤;另一株“奇”特嶙峋,主干折裂,可是新枝出于枯本;再一株“古”朴苍劲,树纹萦绕,螺旋而上,显得生气勃勃;最妙的是那株“怪”柏,相传曾遭雷击,树干被一劈而成两爿,分别向左右卧地而生,蜷曲伸展,如蛟龙腾云,虽然树身近乎枯木,然而枝头仍有新叶生长。我凝视着这四株古柏,真为它们历尽千年,不屈不扰的抗争精神和强大无比的生命力而叹服。进入邓禹草堂,眼睛一亮,梅花开的比香雪海好,一大片一大片,香意淳厚。
香雪海2月底的梅花应该算开的最多,可惜时间太紧,人太多,要不然再去佛寺看看,那里可有真的用血写就的血经,是佛教界的至宝;还有太湖边的船餐。在这样的明媚春光里,坐在船上,面对太湖,品尝湖鲜太湖三白,定是舒服哟。只希望明年再去时,选一个人少的日子,好好地品一下“香雪海”那暗香浮动繁花似雪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