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记:望川十日,心存厚爱穿越地震带(2)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望川十日行散记
二、作客北川“吉娜”羌寨 感受羌族文化的美丽
五月六日一早,我们从绵阳出发穿过北川去汶川,途中先作客了北川“吉娜”羌寨。在行至去汶川的山路途中因一辆翻车事故(不是采访团的车),路途中断,采访团只好停下等待警车清障疏通。临近中午时刻我们到达新建的北川“吉娜”羌寨。
“吉娜”羌寨位于进入北川腹地必经之路左旁,站在公路上,可以全览山寨全貌,羌味十足,让人不禁心生赞美。“5·12”汶川大地震前,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猫儿石村一、二社的71户羌族人家分散居住在绵北公路两旁,世代靠种地为生。震后,他们被统一安排到风景秀丽的安昌河畔,依山而建的寨子有了一个美丽的新名字——“吉娜”羌寨。“吉娜”是羌族传说中最美丽女神的名字。今年春节前夕,猫儿石村一、二社的71户人家都搬进了这里的新家,并有了全新的职业——搞旅游接待。
顺着村里宽敞的水泥路向上走,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羌式小楼依次呈现,建筑形状各不相同、风格却十分协调。观察“吉娜”羌寨,建筑风格完全是羌族传统的,墙面是统一用砖砌好后再贴上石片装饰,房顶砌上羊角,村里还建有羌寨标志建筑——碉楼。淡灰色的外墙淡雅素洁,顶上白石兀立,吊脚楼别致精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五月初夏的时节,我们走进这座用美丽女神命名的寨子一睹她的风采。同时,也非常想看看那些淳朴的山民,能不能适应山民到旅游业的转变。
在寨子里采访了一位名叫王桂芳的妇女,她的婆婆在地震中遇难了,一问一答,她说起自家的情况有些羞答答的。5·12汶川大地震导致整个猫儿石村90%以上的房屋倒塌,全村5个自然小组,150户616人中有26人遇难,“9·24”特大洪水泥石流又夺走了2位村民的生命。一年前,这里曾是一顶顶临时帐篷支在河畔的废墟中,村民们流离失所很是悲惨。一年后,“吉娜”羌寨却已成为了灾后重建的一颗明珠,一栋栋崭新的羌族农居拔地而起,人称“西南羌寨第一村”。
很巧的是我们遇到了曾在无锡打工12年的王成益夫妻,羌人历来好客,他们观念中上门的都是客,他们热情邀请我们上他们家作客吃饭;更巧的是,1月24日温家宝总理到“吉娜”羌寨拜年时就是在他们家吃的年夜饭。
新建的整个山寨花费不到2000万元,在建设资金筹措方面,“吉娜”羌寨创造了“五个一点”的模式。所谓“五个一点”即国家补贴一点、自己筹一点,亲朋好友借一点,社会各界援助一点,金融机构信贷一点,并且通过成立旅游公司来集体经营偿还借贷部分的资金,解决后期基本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问题。“吉娜”羌寨新建的69套房屋均价在20万元左右,以王成益家为例,他只需承担21万元的建材费,其余费用由“五个一点”中的其他方式解决,路灯、道路、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全由政府埋单。王成益的21万元是这样筹集的:政府房屋重建补贴1.9万元,免息贷款5万元,其余部分通过亲友筹借。通过这“五个一点”的模式,老百姓的资金基本都得到了解决。房屋风格由四川省规划设计院统一规划设计,房屋楼板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工艺,规划设计各个环节均严格遵照国家最新防震标准施工,有效提高了抗震设防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吉娜”羌寨的建设被认为是增强了北川广大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探索出了一条失地农民适当集中,政府规划、村民自建的重建路子,并极好地起到了试点作用,以点带面,推进了整个北川农房重建工作的进程。
“这可是我们家几代人的荣耀!”38岁的王成益指着客厅墙壁上温家宝总理在他家吃年夜饭时的照片,一脸亢奋。1月24日晚上,王成益家两桌亲友正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到突然来访的温总理,王成益觉得做梦一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平时总是在电视里看到温总理,想不到突然就来到了面前。”王成益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
“我们家想都想不到的惊喜,这可是我们家几代人的荣耀啊!”王成益说,总理非常慈祥,细心地问他家里有几口人、身体好不好。王成益起身敬了总理一杯蜂蜜酒,总理喝下了一大半,王成益又仔细观察身边的这位大人物,“总理吃了我们家两种菜,一是土豆片,二是羌族传统菜——香碗蛋糕。”
王成益介绍,“羌寨大多数村民是羌族人,地震前主要靠务农为生,但人均不足四分地,且土地贫瘠,产量不高,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后,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猫儿石村搞起了旅游开发,我们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适合搞农家乐。温总理在王成益家吃年夜饭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山寨,“不容易啊,一国的总理,那么忙还能到我们老百姓家里来看看。”王成益说,总理鼓励他要坚定灾后重建的信心,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恢复生产。总理的话对王成益勉励很大,原本王成益夫妻俩在无锡打工每月能有近5000元收入,现在他决定留在羌寨搞农家乐。“自从总理来后,农家乐的生意比以前好多了。”,总理在王成益家坐了20多分钟后起身在整个羌寨视察了一圈,大约一小时左右离开“吉娜”羌寨继续到别处视察工作。”
做午饭的时候,意大利娜·摩丹(无锡)美眼机构张黎明总经理和老薛帮着王成益一起下厨。王成益介绍,从春节起,寨子里就宾客盈门,人多的时候,车都停不下。年轻人的观念转变是最快的,几户年轻人带了好头,现在,连那几户一开始不相信守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村民,都已经在着手准备搞旅游接待了。开发旅游既能带动“吉娜”羌寨的产业,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又能很好地保护、传承羌族文化。从这位38岁的羌族村民的眼里,我们看到了盈盈笑意。
“现在羌寨的条件这么好,我一定要好好经营,早日把银行的钱还了,我还要回报社会。”王成益说,以后有因灾致残的人到他家来玩,他将提供免费吃住。他想通过我们的报道,告诉大家:新修的羌寨很漂亮,房子很牢固,旅游公司也成立了,等旅游红火了,欢迎总理再来羌寨作客。
寨子里有的农家打出“‘吉娜’休闲茶庄”、“羌家别苑”、“农家书屋”、“羌乡农家饭”等各种招牌,开始经营起旅游休闲的生意,“北川羌秀”培训班和展览室也已开门待客收徒,还有大爷大妈在自家门口手工制作起布鞋,期待有游客来买,一处广场上,则有羌家妹子支起摊位,售卖羌族人家特色的手工艺品。
在摊位前,我还发现了秀有“吉祥”、“平安”、“爱你一生”等字样的鞋垫。羌家妹子说,绣上这些文字,既表达对地震中死难同胞的思念,也送出对震后生者的美好祝福。“吉娜”羌寨展现的种种,证明地震后羌族同胞心中的阴霾正逐渐散去,羌族文化整理与保护正走上正轨,而羌寨旅游也重又上路,并将随着北川以及灾区整体旅游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而深入发展,震后羌族同胞的新生活将愈发美好。
我们作客北川“吉娜”羌寨,亲身感受美丽的羌族文化,感到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北川正在向我们走来……(待续)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