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中走向成熟的中国传媒业
导读: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对危机处理的快速应变能力、信息的开放和透明使媒体在报道中取得了较大的主动和自由。在抗震救灾的前线总指挥部所在地成都,我亲身感受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在处理类似突发事件上所采取的态度的巨大转变,而这次实践有利地证明了这个转变的必要与及时。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全国20多个省区均有震感,举国为之震惊。刹那间,地动山摇,原本富饶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犹如人间地狱。
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悲痛,但举国上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快捷、有序、高效、透明、开放和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所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却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向全世界空前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当代中国的光辉形象。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对危机处理的快速应变能力、信息的开放和透明使媒体在报道中取得了较大的主动和自由。在抗震救灾的前线总指挥部所在地成都,我亲身感受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在处理类似突发事件上所采取的态度的巨大转变,而这次实践有利地证明了这个转变的必要与及时。
一:昨日之失与“思”而复得
过去在我们国家,新闻媒体主要掌控在执政党手中,只有政府才有较为自由的公众发言权,主流媒体如央视,人民日报在很多场合都是充当政府的喉舌,为政府的既定政策摇旗呐喊,加油鼓吹。
因此在我们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报道中,由于当时政府指导思想的偏离,导致某些地方和新闻媒体狭隘地从自身利益出发,有闻不录或片面地理解正面报道,只报喜不报忧,特别是在一些灾难或社会公共问题、突发事件中封锁消息、采取各种办法掩盖真相,把信息当作权力资本进行过度管控,新闻报道几乎没有任何透明度可言,而只是一味的以中国式的政治语言作毫无意义的正面宣传,反而造成了一系列负面的效果。
如1994年的千岛湖事件,由于信息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对事故原因遮遮掩掩,招致台湾同胞的反感和愤慨,一些境外媒体也发表言论抨击中国政府和媒体“掩盖事实真相”、“暗箱操作”。2003年“非典”前期一些地方政府对媒体和公众隐瞒疫情真相,使各种传言通过网络和手机这些传播威力巨大的新媒体迅速扩散,引起百姓极大的恐慌,国际媒体也对此大做文章,对中国出现的可怕传染病大肆渲染,这对社会稳定、对外贸易和国家形象都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而“非典”后期由于中央的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措施扭转乾坤,硬性规定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信息渠道畅通,使谣言止于公开,全国积极投入到抗击“非典”的工作中去,从而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过去的许多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恐慌止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信息畅通,信息不畅是谣言和恐慌的温床,只有及时、权威的信息公开才能给公众稳定和理性的预期”。①特别是在经历了今年3月份的西藏事件和之后的奥运火炬境外传递事件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恶意歪曲报道和中国主流媒体的声音在世界传播平台上的微弱,海内外华人通过互联网络所凝聚的力量,让我们开始反思政府和媒体对待重大事件信息公开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信息必须公开、透明、畅通,必须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这是公民享有知情权的前提,而知情权是民主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如果政府因为认为有些负面信息可能会给自己的声誉带来影响,降低自己执政威信而刻意加以隐瞒甚至欺骗大众,那就错了,在当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无远不及、无处不在的传播手段面前,信息不可能被封锁与禁闭,纸是包不住火的,有些东西只会越抹越黑,“欲盖而弥彰”。其实,信息开放了,并非社会就会乱,反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减少谣言和惊恐现象,也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信息开放的主控者是政府,因而也有利于政府掌握话语权。
所以政府与媒体应本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充分而及时地主动向公众发布重要的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就是对公民的尊重,就是人性化的执政理念的表现之一。
二:今日转变与巨大收获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思考,中国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在震情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在对大地震的报道中始终贯穿人文关怀的精神,凸显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意识,彰显了新闻传播的核心理念。它们的出色表现为中国,为中国政府赢得了来自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遇到重大事情发生,我们的传媒平常已经习惯于按照上级的指示来采访和选择主题,没有上级的指示的主动采访重大事件的情形不多。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多数媒体打破了这种惯性态势,反应之迅速、报道规模之大、报道力度之强都是历史上罕见的。5月12日14点46分,新华网最早发出快讯,随后各报纸和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反应很快,发挥了各自信息传递的特长。下午15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四川地震的新闻,随后开始直播报道。从15点20分开始,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正式启动24小时直播,打破原有的节目板块,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影响全国。同时,各地方电视台也迅速反应,纷纷加入抗震救灾报道,关注营救进程。
在这次地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国家地震局就迅速通过新华社向社会发布了消息,各地也及时发布了避谣信息,使公众很快知道了真相,在强震面前保持了理性和冷静,从而避免了社会恐慌的发生。“在无数次教训之后,这一次,真相跑到了谣言和恐慌的前面;这一次,政府学会了与谣言赛跑”。②
在这样令风云变色的大灾难面前,央视的赵普、康辉、海霞、张羽及凤凰卫视、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和出镜记者在直播中落泪、哽咽、甚至泣不成声。其中在直播中最先泪洒荧屏的赵普一度引起网上的热议,一位网友这样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播,新闻也是有感情的!(如果)在这样的灾情和画面前,主持人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冷漠地发表着评论,我还用得着看他的电视直播吗?”长期以来,我们要求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客观冷静、端庄严肃、不苟言笑,仿佛他们只是一个无生命和感情的话筒架子,而这次直播我们看到了主持人们的悲悯情感的流露,这是一种真实自然的心理反应,他们的直播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和感染力,真诚地与受众交流与沟通本是电视直播中人性化观念的彰显和非常基本的要求,不应激起如此大的争议。
媒体报道的重点使全国人民把心绪集中到对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方面。这次灾害报道中,灾害的受害者和救助的主要力量都是普通人,从老百姓到战士,他们真正成为报道的主角。数万人的死只是一个数字,而一个具体生命的陨没,则会深深地震撼着人心。正是传媒大量报道的一个个具体的显现人性的场景,使我们感同身受,激发起全民族的凝聚力。这次关于地震的报道,媒体总体上的反应迅速,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由于我们的信息发布及时而详尽,境外媒体的报道的信息源多数来自中国传媒,因而我们掌握了报道基调。社会恐慌的真正根源来自信息的不确定和不平衡,此次大地震中虽然伤亡十分严重,但社会上基本没有多少谣言传播,全国团结一心抗震救灾,媒体的传播收到了良好的正面效果。
三:仍然存在的问题
不过,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在与境外的一些媒体相比时,我们仍然有差距,在采访报道的人性化进程中还存在不和谐音。
地震发生之时,有些媒体记者和主持人不顾灾民心理所受的巨大创伤或当时生命垂危正在紧张的抢救中,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或片面追求现场的惨烈,而出现一些不良采访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引起网友的声讨,也损害了媒体工作者的形象。也许这些做出不当之举的记者并非出于恶意,也许他们是抱着神圣的职业追求在灾区吃苦受累,但作为媒体人应该在灾难报道中有更多的良知和思考。所以我们要呼吁“克制性采访”,“尽量绕过那些显而易见的、可能因采访而生的人造伤痛,须臾不能忘却报道的‘人性化视角’”。③社会期待“克制性采访”能成为媒体共识,因为“它对伤痛者的体恤与慰藉,更能体现出一个媒体的道德准则与人文关怀”。④
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的规模化伤害,记者在采访中更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避免对受害者造成再次伤害,甚至危及人家的生命。在这次关于地震的报道中,有些电视台的记者做法是规范的,例如当被采访者感到疲惫时,四川电视台的记者收回话筒,向观众解释:他太累了,我们让他休息吧。对于失去亲人的当事人的采访,通常由记者出面叙述他们有哪些亲人不幸遇难,不强求人家自己再揭心灵的创伤。但在某些电视镜头和广播话语中,一些记者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除了强求采访对象回忆痛苦经历,缺乏同情心外,还发布了一些具有强烈刺激性悲惨照片,例如国内某些媒体上,一张张孩子们在废墟中惨不忍睹的尸骸的照片,被放在了显赫位置,以惨烈来吸引人的目光。更有记者刻意将死者脸部进行清洁后拍照,丝毫没有顾及死者的尊严,顾及生命的尊严,甚至也没有顾及观者的感受。
以上的记者问题属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减少伤害”这个原则。人文关怀精神在职业规范中的应用,是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这方面,多数国际的或行业的职业自律都有表述,例如美国职业记者协会(SPJ)的《职业伦理规范》提到:“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表示同情,尤其面对孩子和没有经验的消息来源或采访对象时,要特别小心。当采访受到悲伤事件影响的人们或使用其图片时,记者要有同情心,谨慎使用图片。要认识到采访和报道可能会对采访对象或公众引起伤害和不安,自以为是地追逐新闻是不可取的。”
这次地震报道中,记者们非常辛苦,想要得到第一手资料的职业冲动也可以理解。但要明确了一条原则:人的安危、人的情感、人的尊严,比收集新闻更重要。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尤其高于记者从事的新闻报道本身。而这也就是人文主义的基本要求。
四:乘人文之风破浪前行
我国的传媒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被视为党政机关的一个部门,基本上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后,媒体虽然进入了市场,但对形成必要的职业意识,思想准备不足,对于传媒业的基本职业规范不甚了解,因而近些年在新闻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违背职业操守的问题。这次的规模化的报道汶川地震,为媒体形成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提供了一个契机,促发了新闻工作者人性意识的全面觉醒。
地震直接冲击的是人的生命,在如此巨大的悲恸面前,其他任何事情都显得微不足道,生命的价值,人性的光辉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次集中、多样且持续的报道中,尊重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得到了一致的好评,激发起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心,凝聚了民众的力量。而那些不尊重,甚至漠视生命的报道,那些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的记者和报道画面,受到了舆论的谴责,也受到了学界和媒体自身的质疑和反思。我们的媒体已经从正面和方面意识到,以人为本是全社会的共识,这个理念无形中会逐步内化为多数新闻工作者自觉秉持的职业理念。
在具体的职业规范方面,这次的汶川地震报道也提出并基本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灾难中媒体报道的尺度,尸体的照片、遇难者亲属悲痛欲绝的照片该不该刊发,能不能硬性采访灾难中的当事人,媒体报道如何防止受难人二次伤害等等问题,都被提起。美国传媒伦理学者克·克里斯蒂安写道:“从事媒介这种职业要求很高,这一行业中充满了模棱两可的情景和相互冲突的效忠对象。从事新闻的人必须迅速做出决定,没有多少考虑的时间。”正因为如此,记者头脑清晰地知道该如何遵循职业规范,显得非常重要。很多时候,记者必须在瞬间迅速做出选择,一旦选择错误,恶劣的的传播效果是无法收回的。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其实也是对中国传媒业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那就是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引下,本着人文主义的精神不断深化不断探索,逐步走向成熟。
注释:①②曹林:《这一次真相跑在了谣言前面》,《中国青年报》,2008年5月13日
⑦⑧王聃:《“克制性采访”应成媒体共识》,《新京报》,2008年5月21日
参考文献:
[1]:刘芳,特大地震灾难与当代中国形象[N].文汇报,2008(7)
[2]:陈家兴,在地震中体会“以人为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6)
[3]:杨舒丹,大地震报道中网络媒体的人文关怀[J].青年记者2008(7)
[4]:牛光夏,汶川大地震电视直播的人性化进程[J]青年记者2008(8)
200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