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第一篇
秋风又染柳枝黄,字雁何曾诵半行。兰落浅篱菊没径,误弦未止待周郎。--题记
秋风远去,冬日早近,万物萧索,天高地阔。苍凉的景色,凛冽的寒风,极易刮起人们内心掩藏的忧思。徜徉在茫茫人海中,名缰利锁的无边影响,给生活在现实中的世人无尽的感触。
生活的节奏像上了发条的闹钟的指针,一直顺着既定的方向机械地前进,到达一个休憩的时刻,便会准时响起,一阵烦嚣之后便又悄悄陷入庞大的沉寂。若外界不给强大的动力,便停止了前行的步伐,在别人匆匆的拼搏中不断落后。猛然发现心余力绌的时候,已被曾经的同行者甩出了好远。于是,又加紧追赶的脚步,搬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想与时代同步。然而,成功的道路毕竟曲折,拼搏的岁月终究辛苦,在挥汗如雨之后,发现彩虹依然飘渺地悬在头顶,可望而不可及。于是,感到“对影成三人”的孤寂。
南去的大雁何时归来,又何时归去,似乎只是遥远记忆当中一幅寂静的画面,隐约地浮在脑海里,无端地让人想起秦少游的“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寒风渐紧,年关渐近,又迎来一个忙碌的新时期。白日的辛勤,挤跑了可支配的时间。夜幕徐落时,独对沉影的情景,怎能不让人想起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不在身边,或者根本没有自己满意的人,也依然会掀开脑海里构拟了多次的武陵胜景。兰花轻轻飘落,瓣瓣聚在篱边,菊花浓浓寒意,朵朵占尽秋韵。拂一张素琴,弹一曲高山流水,袅袅余音摄人心魄。竹叶随风飒飒作响,山泉顺势淙淙流去,春夏可赏游蜂戏蝶,秋冬可观寒枝鸠雀。远离趋炎附势,不沾明争暗斗。着实一幅淡泊远志的绝妙画面。可是也并不期望真有这样的场景,因为现在旅游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这样的境界。但凡是些山水,也都开发成旅游景点了,闹哄哄的.也不追究兰菊是否同开,单是内心那份精致的构思,就足矣表明患得患失中意欲寻求的淡泊,“乘兴而来”,乘兴而归,足矣。
“琴音误,周郎顾“。多么美丽的典故,又寄托了后人多少的欣羡。脑海里再美的情节,也终究不过是画饼充饥。置身现实,我们不可能独自生存,即便我行我素中也少不了与他人的联系,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难寻觅”便也成了世人真实的总结。闻听到的管鲍之交毕竟是少数,割席拒友倒常见。寻访不到时,自然会抒发内心的感想,于是,送友的诗篇千古流传,感叹友谊的文章动人肝肠。不可想象没有友情的岁月,也许就像没有盐的生活,终究缺乏了最主要的味道。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诚的交往像春日孕育万物一样自然,没有寒暄,没有算计,没有隔膜,帮助时像解决自己的事情一样上心,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这是心与心的沟通,与钱财无关,这是真诚与真诚的交流,与地位无关,能阻碍的,是我们自己的眼界。寄友,盼望像韦应物写的“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