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柴刀的回忆

柴刀的回忆

2013-10-25 07:16 作者:黑马子建 阅读量:20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再次弄柴刀,是在成家以后。由于在农村学校工作,用的是柴火灶,买柴回来还要砍断、劈开,所以又买了一把柴刀。虽然买柴也便宜,但我对青少年时期的挑柴生活、对柴刀的那份情缘却一时难以化解。

也许是生来命贱,竟与柴刀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年幼时,正是“文革”后期,农村生活是极端困苦的。家家都烧柴,绝大多数孩子都要上山挑柴,我没有哥弟,更不能例外。那时,我没有砍柴刀,只有跟着放牛的大伯到近山上,用割草的镰刀去割一些小手指粗细的“毛毛柴”。那段时期,我在大伯的指导下,学会了扭荆条捆柴,也学会了用肩、换肩,颇为自豪。当然,自豪之余,内心也更向往跟着大一些的伙伴一起,提着真正的砍柴刀到大山上砍“大柴”。

记得当妈妈用三斤粮票从罗次铁匠那里换回一把小柴刀时,我欣喜若狂。等不到爸爸赶集时拿到机器上去磨,便自己花了两天时间磨出了刀刃,再将它磨得十分锋利。于是到伙伴家一一相告:“我有柴刀了!明天去挑柴来叫我!”那时我八岁了,上二年级,到四五公里远的山上已能挑回十多公斤烧柴了。

记得从那时起,这把小柴刀伴了我十多年:每天放学,它陪我到远山上,为我砍倒一棵棵手臂粗、小腿粗直至大腿粗的栗树、松树、水冬瓜树,还有一些现在已记不起名的杂木,有时甚至偷偷砍倒了生产队的桃树、犁树、核桃树,坝塘边的白杨树,坟地里的柏树。而我对小柴刀也珍爱有加:每天挑柴回来,总要细心打磨,直到光可鉴人,还要在柴堆上试过,确实锋利,才小心地收好。

从那时起,我承包了全家一年四季的挑柴任务。放学、周末、节假日,我常腰别小柴刀,和同伴们一起上山挑柴。柴越砍越粗,越挑越重,路也越走越远,后来基本上要到邻县的山上才有柴可砍了。整个寒暑假基本上不休息,要到看着一码一码的柴堆接近屋檐,学校也将要开学了才会“封刀”。

告别那把小柴刀,已是大学即将毕业时。也许是由于多行不义,小柴刀在砍伐了无数林木、逃过了多次追捕后,终于被护林员收缴了。

此后,我也曾用过几把柴刀,但每把都用得不顺心:小柴刀被收缴后,我换了一把大柴刀,结果,在砍自留地埂上的一棵柏树时,将小腿砍了一个大口子,缝了四针;在用斧头劈院墙外的柳树时,又将皮鞋砍破,幸好没伤到皮肉。

此后,封山育林风声日紧,山林也逐步承包、拍卖了,砍不到烧柴,家里改烧沼气和煤炭,我也不用挑柴了,也就有几年没用柴刀了。

再次弄柴刀,是在成家以后。由于在农村学校工作,用的是柴火灶,买柴回来还要砍断、劈开,所以又买了一把柴刀。虽然买柴也便宜,但我对青少年时期的挑柴生活、对柴刀的那份情缘却一时难以化解。所以有一次和妻儿上山踏青,我就带上了柴刀,捡了一些枯枝断杈,我捆了一挑,给女儿也捆了一小挑。辛苦劳累一天,女儿饭量大增。但第二天她在市场上看到几元钱就可以买一大挑柴时,就满嘴不乐意了:“累了一天,就为那几元钱的一挑柴,太不划算了!”我苦笑着说:“爸爸挑柴,是想回味一下当年挥舞柴刀时的那份洒脱,你不懂。让你挑柴,只不过想让你体味一下劳动的艰辛。这些,长大你会明白的。”

住进楼房以后,告别了柴炉,也告别了柴刀;父母也用上了液化灶,我再也没有机会砍柴了,有时内心难免会回忆起柴刀,回忆起以前那些难忘的生活。但转念一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柴刀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具,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将来也许能像古代的石器、青铜器工具一样成为文物也未可知。我们放下柴刀,留下座座青山,这未尝不是后代的幸事、大自然的幸事呢?

想起了葡萄牙人流行的一句话:“一个完人一生要做三件事:生一个孩子,写一本书,种一棵树。”看来,作恶多端的我辈,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完人太难,但“种一棵树”应该是能做到的。

相关文章关键词

《柴刀的回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