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掏粪工“之小议
导读:大学生屈就,其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大众教育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高校逐年扩招,精英教育已面向了大众教育。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而企业的供求岗位,远不能满足全面就业的需要。
前些时日,各大媒体相续报道了山东济南市5名大学生当掏粪工一事。针对此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见仁见智。有人说,大学生当掏粪工是教育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是对知识文化的一种亵渎;也有人说,大学生不畏脏苦,自食其力,低调务实,值得提倡;更有人说,大学生动机不良,实为作秀。究竟谁是谁非,姑且不论。那又如何公正客观地看待这一事象呢?
大学生屈就,其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大众教育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高校逐年扩招,精英教育已面向了大众教育。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而企业的供求岗位,远不能满足全面就业的需要。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社会背景下,摆在每一位毕业生面前是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要想生存,必须先确保就业,连生存都没有保障,何谈理想抱负,何谈富贵腾达,何谈齐家平治天下呢?屈就虽然苦累脏臭,但提供这个岗位的单位是事业编制,且薪资不菲,相比其它竞争激烈的岗位,这个岗位更为有保障。虽非自己真心所愿,但这份工作的确,让自己获得实在的好处。对80后的大学生而言,不仅砥砺了品质,强化了身体,磨砺了意志,也获得了不错的酬资,同时也积累了基层工作经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兵法战略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求职谋略。尤其在经济危机就业艰难的社会环境下,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呢?一种长远发展眼光看问题呢?
无论是大学生卖猪肉,擦皮鞋,当掏粪工,其本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现实主义务实主义的充分体现。用冯友兰《人生境界》一文中话说,其动机利己,其结果可能利于他人。换言之,这是功利境界的人。大学生屈就,其动机委实利己,是一种功利的人生哲学境界。这种境界,无可厚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试问芸芸众生,谁又能超脱功利境界,到达道德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从个体的角度看,实实在在让个体在社会立足,谋得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却是长远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务实主义的年代里,大学生屈就,虽则个体生存发展,实则是对现今教育制度弊端的揭露抨击;对知识文化的一种亵渎;更是加剧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人潜意识里滋生蔓延;更使教育界为之蒙羞;更使下一代少年学子心灵蒙灰。为什么近几年来,农村也罢,城市也好,中途辍学的学生愈来愈多,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正值读书长身体的大好时段,却年纪小小踏入社会。更有甚者,几十万的高中生放弃高考。虽然其原因多样,但或多或少跟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有点关系。且不管读书是否有用,如果,我中华的几代青少年都滋生读书无用论的意念,没有读书的心思,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是想一代人没有受过一定的教育,基因遗后,且不敢确保一定有读书天分,能不能爱读书还要打上一个大疑问号。这样怎能成为我中华之栋梁,民族之希望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体现了古今文人知识分子的清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倡导了读书的重要性及其要意;学而优则仕,不仅是古代文人知识分子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的内在学习动力,更是对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大学生屈就实则是一个教育问题,体现在文化问题,价值观问题。同时也是对古今知识分子一次彻底的形象骨改。
大学生屈就,辱就,利弊皆有。时下利己,弊在后世。这一问题的育正,不仅需要教育系统自身骨改,更需政府的参与和几代人的努力。其实中国的大众教育还没有真正到来。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