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千年雷州西湖梦

千年雷州西湖梦

2013-10-23 00:44 作者:明月碧柳 阅读量:54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那个阳光依然灿烂的秋日下午,我一个人独自行走在较为冷清的“宋园”,抚今追昔,发幽古之思,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古雷州,感同身受贤士们的悲欢,忘记了时空,忘记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直到管理员用雷州话催促我出来,我才回到现实,原来已是夕辉满天。

“天下西湖三十又六,惟杭州最著。”提起西湖,你可能马上联想起闻名遐迩的杭州西湖,想起大文豪苏东坡赞美西湖的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要写的的西湖,不在人间天堂杭州,而是在素称“天南重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雷州市,雷州西湖。这也是一个留下苏东坡足迹的西湖,因他而改名的西湖;一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千年西湖。

??初秋,在雷州市工作的大学同学M君致电于我,说L君携带女友南下海南三亚旅游,途经广东,特来雷州市,一睹历史文化名城之芳容,同时探访旧日同窗好友,届时我们相约雷州西湖。当我风尘仆仆赶到西湖,L君也要奔赴下一个行程了。

??于是,我一个人独自游览西湖。

??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我不是第一次游西湖,西湖于我并不陌生。但是,当我独自行走在西湖,当我与西湖心神交会,当我举起镜头的时候,西湖就是一幅幅画,一行行诗,一首首歌,我看不够,我拍不完。这些是我以前跟众人游玩时所体会不到的。

??然而,当我回来想写下我所看到、所触摸到的西湖时,却不知怎么下笔了,生怕自己笨拙的笔轻薄了西湖。“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苏东坡亦有诗云:“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心知口难传。”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就道出了西湖的宽宏大度,道出了游者心中有景笔下难言的普遍心理。

??我把拍下的西湖美景佳胜输进电脑硬盘,时常观看。每次与西湖凝视,西湖那悠悠的澄清,那幽幽的静美,那不解的西湖情缘,就如清晨的轻雾漫漫弥漫开来。先哲圣贤留在千年西湖的足音仿佛从远古传来,在我耳边“沙沙”作响。 ????

???

??雷州西湖的名声远远比不上杭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它的美要你用心去发现,静心去品味。

??西湖之美,美在它的澄静。那是一种能沉淀到你内心深处的静美。《诗经》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西湖我能感受到那种如处子般的静美,把内心的浮躁洗涤得风清月明般澄清,静得仿佛听见天外的籁音。

??从整体看来,西湖略似圆形,外围被郁郁葱葱的林木拥抱着,大王椰、棕榈树、苏铁、梧桐树、杨柳,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秀林佳木,如云似盖地给西湖披上一层层外衣。曲桥亭台就是这个圆的直径。走在九曲十八弯的小桥,一路揽秀掬香,湖这一头的秀美还没来得及装进行囊,那一头的旖旎又扑面而来,叫人目不暇接。

??坐在别湖亭,湖光美景如同一幅画卷缓缓铺开,目之所至,触目皆是诗,放眼皆是画。澄湖澹澹,微波粼粼,游鱼历历,碧柳依依,画舫幢幢,绿堤漫漫,美不胜收。我想起千年前苏轼兄弟在此的并肩同游,诗酒唱和,共叙相思,还有就此一别的生死两茫茫。我想起明代进士、海北南守道袁茂美的《西湖亭》:“湖水流澹动,亭台巧结作。倒影青天里,分明七星落。四窗纳靓景,高树罩疏幂。于焉暂游想,俯仰尽寥廓。”一首西湖亭,道尽西湖美,至今无人超越。

??在这里,你随便举起镜头,都可以构出一幅美景。

??环湖两旁的参天古树手牵着手,肩连着肩,相触云里,构成巨大的绿色荫棚,筑起“绿色长城”,清凉的绿意铺天盖地,凉风习习,酷暑尽消。当一两束阳光穿透密密麻麻的绿叶,渗漏到地上,投影到我身上,我才猛然想起,这是南国的初秋,依然如盛夏般炎热的初秋。

??行走在静谧的绿荫下,我不时恍惚在时光的错失中。当看到浓密如盖的修木把远处遮掩,看不到澹澹的绿波,看不到明媚的阳光,看不到高高的天,这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走在一尘不染的原生态深山老林中。可是就在我错愕间,一转身,又会看到另一幅叫我惊叹不已的画面。湛蓝湛蓝的天,雪白雪白的云,倒影在碧绿碧绿的湖水中。那湖水是如此的澄静,恍惚间以为蓝天白云掉进了湖里了。抬头一看,它们还在,它们还在。蓝天、白云、碧波、倒影,还有凉风偶尔拨弄的涟漪,这画面是如此的静,如此的美,如此的醉人。我陶醉在美得叫人窒息的湖光倒影中,我的镜头忙个不停,直想把所有的美都留下。

??这般静,这般美叫我难以移步,我呆坐在湖边的石椅上,凝视着西湖,西湖也在看我吧,我们就像一对恋人深情对视,久久不愿离开。????

?

??

??西湖之美,美在有灵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水怡情,山水养性。走得越多,走得越远,我就越相信,山水跟人一样是有灵性的。我不轻易被人俘虏、征服,但是那些有灵性的造化,却常常让我动情。那样的情感,在没有亲身体会的人看来,仿佛就是小资式的矫情,但在我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今年三月我到中越边境旅游,看过这样有灵性的“爱国山”:两国交界的山脉走向都倾斜于自己所属国家。我在游记里这样感叹道:“也许大自然也像人一样是有灵性,是有灵魂的,它们也懂得每一个姿势,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应该朝向自己的祖国。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岁月蹉跎,都应该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就像中越界河归春河,源自中国,中国就是她的母亲,在流到越南境内一段后,又恋恋不舍地重回母亲怀抱。”

??在西湖,我又一次感受到山水的灵性。

??在这里,我看到这样与众不同的景象:环绕西湖的树木,向着湖心的方向倾倒。树根扎在西湖岸,身子探向湖里,长长的枝条抚摸西湖水。仿佛一个美人,以湖为镜,挹波濯脸,顾盼自辉地梳理着如瀑的秀发。

??岸上有这样的两棵树,它们树头并排着,树身都倒向湖里,枝枝叶叶叶互相缠绵,就像一对情人相拥相偎,紧揽对方的腰枝,彼此把手伸进对方的发间。

?这情形让我想起杨丽萍舞蹈《两棵树》,那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凄美爱情故事:一对有情人相恋却不能相爱,忧郁而死。死后没能葬在一起,但他们的坟墓却同时各长出一棵树。两棵树紧紧的纠缠在一起,根缠着根,枝连着枝。

??我想,那缠绕在西湖岸的两棵树,前生也一定是一对情人,他们如痴如醉地爱着对方,难舍难分,不能分离,生怕分别。他们化为两棵树,变成连理枝,日夜守护着美丽的西湖,日夜坚守着执着的爱情,几生几世在一起,永不分开。

??我起它们起个名字,叫“情人树”。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这样叫过它们,我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过这两棵拥抱在西湖岸的有情树。

??当美丽的新娘子跟她的情郎一袭洁白的婚纱,在“情人树”前不断拍摄,传递着幸福暖流时,我更坚信这是有灵性的“情人树”。也许我跟这对在西湖拍婚纱照的新人有缘,当我一踏进西湖,抬头看到的就是他们,还差点跟新娘子撞个满怀,我们彼此歉意地微笑;当我转身在别处留连,一举镜头,很惊讶地发现他们总是闯进我的视线。也许这就是缘份吧,我和西湖新娘的不解之缘;也许是西湖太多情,总是让我们不期而遇。

??不想那么多了,既然有缘,那就留下一些东西作纪念吧。我不客气地按下快门,把西湖新娘定格在我记忆之门。 ???

????

??西湖之美,美在古意苍茏,美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千年西湖,到处是历史的熔铸,渗透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在西湖,你总能捕捉到古诗词中的意境,曲桥流水、亭台楼阁、龙凤飞檐、红墙绿瓦、田田莲荷、湖光浮影、古堤杨柳……仿佛走在唐诗宋词平平仄仄的古韵中,恍如跟古人并肩共游,把酒叙欢。

??从一座“西湖平,状元生”的牌坊往西南方向漫步,便可见一古色古香的石刻,上有“苏堤”二字,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这景观跟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一样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又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围绕“苏堤”的是依依的杨柳。

??湖水澹澹映柳影,杨柳依依钓碧波。这是典型的柳色湖光图。

??有湖的地方有就有杨柳。自古以来,湖就跟杨柳结下不解之缘,柳是湖的故事中一个动人的情节。如果杨柳缺席,这湖就缺少那份妩媚、婀娜多姿。幸好,西湖的碧柳并不缺席,她把西湖打扮得妩媚动人。西湖就如美人的脸庞,杨柳就是这美人秀美的青丝,美人是少不得一头如瀑的秀发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是古诗词的常客,这样的诗句数不胜数。“柳”者,“留”也,因“柳”、“留”二字谐音,因而便有了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折柳”表依依惜别之情,咏柳寄情,借柳伤别。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西湖折柳相留,有谁为西湖洒下伤别的泪。我只知道,那天,我和远道而来西湖的L君没有在此折柳道别,没有小女子式的难舍难分。我们只是挥挥衣袖,不带走西湖一枝柳,也许我们心中的“柳”是植于心中,不需相赠。

??????

??跟苏堤比肩的是田田的荷塘。初秋的荷塘只剩下圆圆的莲叶,没有六月荷花别样红,没有一朵粉荷半遮面;“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样的情形我是见不到了,可巧还能见到万枝绿萝映碧泓,蜻蜓点水涟漪动,游鱼戏水荷影重。

??沿着荷塘继续往前走,便是砖瓦重楼式结构、重檐四出的苏公亭。此亭系雷民为纪念苏轼,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创建,清嘉庆年间重修。|“弟兄聚散天南北;烟水苍茫情有无”。亭内留下历代游览西湖的文人骚客宦官的墨香,其前后门联为“万里宦游来海国,一般乡景化杭州”,“湖光生色冠裳苹,烟瘴开蒙日月明”,分别是清浙江余杭人查廷庚、清雷州人梁成久撰写。北南西东的石额分别是“苏公亭”、“云拥星罗”、“渊深鱼乐”、“水到渠成”。

??“北望峰峦当面起,南洛波浪接天平。此间又作劳劳别,凭吊谁人不动情”。站在饱经沧桑的苏公亭,抚摸着亭内浸淫着历史风雨的石栏木柱,我仿佛回到那个金戈铁马,风雨如磐的岁月;又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苍海桑田,不胜嘘唏。

??亭前有一座苏东坡塑像。苏公站在层翠叠绿中,笑望波光粼粼的西湖。西湖的今天苏公应感欣慰,西湖能有今天,苏公功不可没。从某个角度来说,是苏轼成就了西湖。

?西湖原来并不叫西湖,叫“雷湖”,“罗湖”。在宋代以前是一处烟水苍茫的“野水”,是宋代城郊水利工程的水库。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住在湖滨。此后又有不少名人贤士到这里居住、游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于是这里成了名胜。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这一年,对苏轼、苏辙兄弟来说是不幸的,但对雷民来说是大幸的。被南贬到惠州的苏轼再贬移海南的儋州,路过藤州时,有幸跟贬在雷州的胞弟苏辙邂逅。“同是天涯沦落人”,兄弟在贬谪岁月中相聚,悲喜交集。为消除谪居悲苦,他们择日泛舟罗湖,沉醉于旖旎的湖光波影,爱湖之澄清幽静,流连忘返,恋不思归,后蒙赦归,又特意在雷州逗留,常在罗湖吟诗会友。苏轼写下了“九死南荒终不悔,但愿长做岭南人”等诸多名诗。雷民为志其贤踪,以励后人,便将罗湖改为西湖。

??

??古代雷州主要是百越族居住地,人迹罕至,荒凉落后,被称作“南蛮之地”。文化生态依旧是原始的俚僚文化,跟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无法相比。皇帝就把跟自己意见相左的臣子文人流放到雷州,作为政治上的惩罚。仅唐宋两代,被流放于此或途径雷州去往更遥远的海南的就不下20人。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秦观、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大文豪们先后到来。这些贤臣文人来到荒蛮的雷州,体恤民情,教化雷民,积极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雷州文化的发展,使雷民渐渐摆脱愚昧,与文明接轨。雷州也因此坐上岭南大邑、文化中心的宝座,在上个世纪被评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被流放到雷州的人中,有忠、奸之分。为表彰那些为雷州作出过杰出贡献、人品高尚的名臣贤士,南宋咸淳尾年(1274年)雷民创建了“十贤祠”。“十贤”分别是北宋宰相寇准、学土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察王岩受、正言任伯雨以及南宋名相李纲、赵鼎、参政李光、编修胡栓。雷州十贤的功德,功在千秋,永载史册。

??“十贤祠”位于雷州西湖的“宋园”内。此外,在“宋园”内,还有“寇公祠”,古代雷州最高学府——浚元书院,是与寇祠“合二为一”的故址。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郭沫若先生来到西湖,并撰写《赞雷州西湖》:“微波荡漾岸草碧,时惊风暴走雷庭。想见风物殊,超越钱塘西子湖。”一句“超越钱塘西子湖”给了西湖人极大的期望与鼓励。

??

??那个阳光依然灿烂的秋日下午,我一个人独自行走在较为冷清的“宋园”,抚今追昔,发幽古之思,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古雷州,感同身受贤士们的悲欢,忘记了时空,忘记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直到管理员用雷州话催促我出来,我才回到现实,原来已是夕辉满天。

??从展览厅出来,只见宋园红墙内,我所喜欢的紫微花开得正艳,上空的霞光如锦如桃,与紫微花两相辉映。看到这般美景,刚才的抑压顿时如烟似雾的散开,心情渐朗。是啊,世界依然有很多看得见的美好,看不见的暗流在涌动。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废墟中,赞弹历史;明天,我们也将成为历史,功过任人评说。是流芳千古?是遗臭万年?还是卑微如草芥?历史将会对我们今天的行为作出结论。

??从“宋园”出来,一年近六十的老者跟随上来,问我是不是记者?说他已注意我很久了,从我在苏公亭,到寇公祠,一直跟我到十贤祠。我十分惊讶,我一直没注意到有人跟着我。他跟我聊起西湖,说起了很多跟西湖有关的典故,那语气充满了骄傲,还拿出一些写西湖的诗作要我“斧正”。我告诉他,记者不是我的职业,不过,我跟他一样也爱着有灵气的千年西湖。

?我给他的诗作拍照留念。跟他握手作别,也作别西湖上空的满天霞光。

相关文章关键词

《千年雷州西湖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