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清明
导读:清明是故乡黄土高坡走出冬日苍凉进入葱茏春天的分水岭,我们对它是那样的期待。大地初绿,河水泛清,天气乍暖还寒,解了冻的黄土地散发着泥土青苗的芬芳,蓝天白云下,向阳山坡上才绽放的几枝粉红山杏花分外亮眼。
传统节日最应看重的应该是清明。
经济不发达年代过节的意义更重以代表性食物标志的“共食”,元宵汤圆、端午粽子、中秋月饼、重阳糕腊八粥等等,春节更集其大成。儿时贫困中常扳着手指数着算着盼过节,为能吃白馒头并有平日难吃到的菜吃不到的肉,年成好还有新鞋新衣服,走亲访友也能听到点外界的信息。社会进步后如今平日的餐饮衣着早胜过当年过年时,多少人在为减肥而痛并快乐,信息时代将地球都已勾连成了村,物质化的节日在人们心目中便有些淡化。已延续二千五百年的清明节却不同,它不“共食”且还应“禁火寒食”,是要在扫墓祭祖认根传承中求“共识”,这个纵向贯通古今超越物质的精神化节日,是要用心过的。
人生几十年离乡几千里,但儿时在家乡过清明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清明是故乡黄土高坡走出冬日苍凉进入葱茏春天的分水岭,我们对它是那样的期待。大地初绿,河水泛清,天气乍暖还寒,解了冻的黄土地散发着泥土青苗的芬芳,蓝天白云下,向阳山坡上才绽放的几枝粉红山杏花分外亮眼。清明节那天,村里的男人们聚族一起带着孩子为先祖上坟,女人多只是单独到新故亲人墓地去烧纸。太阳出山后,人们头箍白纱孝布,篾条篮子里提些用木刻板涂上墨水拓印的冥币及香烛供果,有的还提壶自家酿制的黄酒,孩子们打着长长的白纸幡,在长辈的引领下就出发了。当年乡间的坟墓基本都没有墓碑,到墓地后年长者先给晚辈指认哪个坟埋的是哪个人,介绍其在族系中的位置,述其为人事迹生前身后。然后,大家跪在坟前烧纸钱点香烛献贡果洒祭酒放几个炮仗,孩子们把纸幡选插在最敬重最亲近的先人坟头上。勤俭孝慈德高品良的先辈自然是族人的骄傲,坟头会插满纸幡,反之,自己的后人也会有不恭之辞。古坟墓多分布散乱,于是,辽旷黄土山梁坡坎上,猎猎春风中飘舞的纸幡导引着上坟的汉子们行进,苍天幕布上映现着他们活动的剪影。空气中混杂着缕缕烧纸的气息,风中偶而飘过新坟上妇人的嚎啕悲声。就是在这上坟的过程中,我们记清了自己的根系,知道了“寒食”的由来,理解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也认识了真实的评价和名声是在人去之后,即使自家子孙也会直面客观评说。
清明对人之初的影响是那样深,我才对它会那样难忘。
一九七六年春天我们到延安,途经时拜谒天下第一陵轩辕黄帝陵,陵园里那森森古柏都让人能感受到一种浩然之气。清明节那天参观开国领袖们在枣园的旧居,看到男女老少许多人表情凝重凭吊年初逝世的周恩来总理,佩小白花的年轻女讲解员讲述周总理在延安时感伤得泣不成声。但随后,却传来北京天安门广场群众自发悼念周总理被打成反革命事件的消息。公正的历史终于还原了本来面目,也使我们对人生的路应该怎样走、人民和历史怎样选择人,升华成了永难磨灭的认识和记忆。
时光流逝中多少陈年旧事都成了过眼烟云,但清明节的记忆和童年在山乡上坟时从前辈往事中得到的启迪却总在心头,总难以也不敢淡忘。
(写于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