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积累
导读:有了生活之“米”,就得看你如何去做饭了。能干的主妇常常能够因陋就简,善于调配,能把一顿普通的饭菜做得活色生香、与众不同。
我们时时阅读,享受着阅读的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为一些经典美文所折服。其实,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作者必须有敏锐的思想、善感的心灵,以及对文字独特的领悟能力。敏锐的思想,善于洞悉生活的本质;善感的心灵,容易发现生活的美好,触发心底的柔软;独特的语言天赋,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引发读者共鸣。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积累。凡是热爱写作的人都会明白积累的重要性,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一,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留心生活,“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善于捕捉生活里的感动,文章才有源头活水。“胸有成竹”,竹,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它必须有生活的依托。写作亦不可以脱离现实生活,倘若把自己置之于生活之外,关起屋子写作,为写作而写作,对诸事麻木不仁,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江郎才尽。
其二,从名篇名著中积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以其深厚的底蕴濡养我们的心灵。唐传奇反映了唐王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宋元话本再现了市井勾栏的繁华;《诗经》、唐诗宋词以其简洁精炼的文字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文化的精髓;《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些巨著,场景恢宏、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而在作者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性格特点都很明显,即使是一个不起眼小人物亦然,如《红楼梦》里的焦大,自持当年救老太爷之功,几乎把谁也不放在眼里,敢于顶撞甚至破口大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名篇巨著,对写作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其写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其三,从游历中积累。旅游既能增加见识、拓展生活的阅历,又能激发灵感。李白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一生游历了祖国大江南北,才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此气势恢宏的诗句。他的诗作语言清新明快,感情强烈,构思奇特,意境奇伟瑰丽,气势雄浑豪迈。
受父辈影响之深的徐霞客,淡泊功名,一心只想“遍历九州,足登五岳”。从22岁开始遍访名山大川,历经30多年的时间写下了“古今游记第一”的《徐霞客游记》。他的游记可谓是博闻强识,写作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尤其注重人的主观感受;摆脱了从前游记的窠臼,语言上多有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写景记事,生活气息浓厚;写景状物,多采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与前人游记相较要细致入微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等等,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野。因此,《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也许有人会说,文章写得好,是因为作者的阅历很丰富,知识面极广。诚然,阅历丰富、知识面广,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前提;或者说至少具备了写作的素材,有了素材当然就避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然而,阅历丰富与否跟年龄并无多大的关系,关键是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了生活之“米”,就得看你如何去做饭了。能干的主妇常常能够因陋就简,善于调配,能把一顿普通的饭菜做得活色生香、与众不同。写作者应该向他们学习,合理运用素材,精心构思,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使之变得集思想性、可读性、艺术性于一体。
蒲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厚积薄发,定能写出精彩的文字。
[烟雪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