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传统文化
五一又快到了,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还在忙碌地为高考作着准备,过节的心思根本就没有,到了高考时节,又赶上了端午,却又错过了。今年还可以了,虽然只有三天,但很好,可以好好地度过一个假日。就是最近关于传统节日放假的讨论有些心烦了,于是最终拿起笔,还要来写一些东西。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历史漫漫长河中缓缓流淌的小溪,千百年平静不澜但确实那么真实的存在着,散发出圆润而又温柔的光芒,让这个泱泱大国熠熠生辉。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们所熟悉并庆祝过无数次的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见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汉代的鬼神祭拜到唐代的娱乐盛事,传统节日似乎变得越来越生动有趣。有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的这些,在时间的作用下,融化在了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诗人雅士,为一个个的节日谱写了绚烂的篇章,这些诗文经过千百年的传诵变得脍炙人口,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烂漫,雅俗共赏。
如果日子日复一日平静地流淌,传统节日也被时间的格子拉得细长,贯穿了我们的生命,平淡,新鲜,那么这些古老而又迷人的文化也就会一直如珍珠般圆润明亮,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海中,照亮我们深游的道路。可是现实不总是按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完美,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岁月的荏苒日复一日地消磨着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热情,而今年,重阳节与万圣节的直接碰撞,也使得传统节日和国外舶来洋节的较量显得更加锋芒毕露,相比之下,两大节日较量的胜负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少国人惊呼,难道重阳节变成了“崇洋节”?
自己有一颗珍珠,不知道珍惜扔到大路上蒙尘,而别人捡起来打磨地光芒四射,装点到帽子上为自己添彩,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把最珍贵的东西弄丢了。譬如说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的“端午节保卫战”,在这场争论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源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淡忘与漠视。外来文化不知在什么时候悄悄入侵,一点一点侵蚀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统节日似乎要从人们的视线里慢慢退去,如同假面舞会中一个被人们所遗忘的舞者,被拥挤的人群挤到了一个不知名的角落,直到灯光黯淡,悄声退场。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在与西方节日的冲突与较量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突然发现,然后感到恐慌,我们为传统节日的现状哀伤,我们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忧心,我们为“爱国者”自嘲,我们也同样高呼要捍卫中国传统节日的崇高地位,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可是,光靠部分人的呼吁,又怎能唤醒全部国民的清醒认识?而停留在表面形式的倡议,又能深入多少人心呢?
朱易安在《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疑问中曾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致,无论你走到哪,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的确如此,若问文化底蕴,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足以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倾慕,若比聪明才智,中国人早已在很多方面称雄世界,怎么能够眼看先人留给我们的,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体统节日渐行渐远呢?我们呼唤属于自己的带有现代气息的节日仪式,负载着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精神,融入名为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江中华文化的薪火永远传承下去。
用文字来说明,点点行行,总是会透露出点凄凉与无奈。在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的作用下,以节日为首的传统文化会走多远,是消亡,还是进步与创新?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