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的故事一点不假

我的故事一点不假

2013-10-25 00:11 作者:柯丽云 阅读量:24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生动的细节描写也使小说显得确有此事,确有其人。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我面对“沙之书”先喜后惧的心情、我两次藏书的情景以及该书最后的下落。

老年的博尔赫斯是可爱的,童心未泯,还有点狡黠。你看他在小说《沙之书》的第一段里是怎么忽悠读者的:“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他,一个“玄想型”的作家,这样煞有介事地强调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但是当你读完全篇,你又不能不为这近乎游戏之作的小文章里的大智慧而击节叹服:是的,一点儿不假。

那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的“沙之书”固然超现实,但它所代表的无限之物却是那样明确、清晰又无法毁灭地存在于人们的周围。它大到无穷无尽的存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人类浩瀚的知识,还有比海洋天空更广阔的人的心灵,小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悬案、多维立体图形等等。“一件虚假的事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博尔赫斯说得没错,正因为虚假,它才能无所羁绊地抵达更多及更高的实在。

同时生动的细节描写也使小说显得确有此事,确有其人。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我面对“沙之书”先喜后惧的心情、我两次藏书的情景以及该书最后的下落,这一切都是鲜活的现实生活场景。甚至那一充满幽默与智慧的想象“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也让人在会心一笑后觉得还真有这个可能。

而文中的“我”遭遇“无限之物”时的心理感受更是真切得让人揪心。“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患得患失。“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以为占有了它,结果却因无法驾驭而被它吞噬。“我领悟到那本书是可怕的怪物”“我觉得他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无所适让人心力交瘁,心力交瘁导致恐惧憎恨。“我”把它放到国立图书馆地下室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那一层,离门口有多远”“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去了”,选择逃避,选择遗忘,以求彻底摆脱,彻底解脱。

这样的心理历程我们又怎会陌生?汲汲追求名利时无尽的烦恼,“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深陷爱的沼泽时难耐的煎熬,“因爱生忧,因爱生惧”;探求神秘宇宙时的迷茫,“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面对永恒时的卑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不同的只是最后藏匿那本“沙之书”的方式与地点罢了。

“不是艺术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艺术。”如果说王尔德的这句话道出了《沙之书》一文内涵的深刻性的话,那么约翰·厄普代克关于博尔赫斯的叙述“回答了当代小说的一种深刻的需要——对技巧的事实加以承认的需要”一语则是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评价。

由此看来,博尔赫斯是诚实的,也是睿智的,幽默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红楼梦》里“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与老博“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的申说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段写实主义的表白由“石头”所做,更带有中国式的委婉灵活与无奈辛酸。

[]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的故事一点不假》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