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马
编者按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对生产队的事已经越来越陌生了,可村上人讲起大洋马的事还是津津有味……本文叙述了大洋马能干辛苦的一生,为当时的人们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发生在故乡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中年以上的人都记得,那就是村里为一匹马隆重的举行过追悼会。追悼会是在生产队的饲养场开的,全队的男女劳力放下大忙的春耕生产,自动集合到这里,村支部书记致了悼词,讲完以后已是泣不成声。会场顿时唏嘘一片。最后按村里人的乡规,将马的尸体掘墓掩埋了。而没有把马肉作为人们的口中餐分食。要知道,那可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
事情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小村也和全国农村一样,搞的是集体化经营,吃的是大锅饭。生产队的十几头牲畜就是队里的半份家当。那一年,生产队倾其所有,从外边购回了一匹高头大马,红褐色毛皮,高昂的马头正中有个白色感叹号。老人们说这是一匹纯正的东洋马。所以,村里人都叫它大洋马。
大洋马天生就是架辕的料。为确定车把式,生产队还专门召开了会议,最后确定大槐树下的老武家“槐字辈”的赶车好手,为专门驭手。他长的五大三粗,赶上大洋马架辕的马车,那可真是人高马大,绝配。当然车把式对自己心爱的大洋马也是疼爱有加,视同亲人一般。一有时间就守在马的身边,不是给马清理卫生,就是喂马小灶饲料。大洋马驾的车一出现在街头,马上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本村还是在外村,走到那里都能引得一片喝彩声。
庄稼行有庄稼行的壮元,马有马的精英。大洋马很快就博得了全村人的青睐。每天上工套车,大洋马好象经过马戏团的专门训练,它一般是不戴笼头的。只要你拿出它使用的脖套,就会自动伸过头来钻进去。然后鞭梢一甩,它就会按照你的要求,倒着走进车辕内,规规矩矩站稳,等你放马鞍,扎捆肚,栓套绳。大洋马从来不欺生,队里的一般人都能顺顺当当的套好车。所以,凡是大洋马车上的活计,人们都愿意干。久而久之,跟大洋马的车就成了队长照顾里弯人的首选。
大洋马驾辕,稳如泰山,走如行云。生产队调教小骡子,小马,都愿意在大洋马这挂马车上。无论怎样性烈,顽皮的,只要往车上一套,便很难兴风作浪。大洋马像一位高明的舵手,稳稳地驾驭着这挂马车,拉套的三匹马,只有稳步往前拉的份儿,使坏是很难得逞的。
经历过火红年代的人,都看过电影《青松岭》。电影中的插曲“沿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至今还在传唱。电影中有一个惊险的情节,想必谁也不会忘掉。那就是所谓的阶级敌人钱广,策划黑风口马车惊车事件,蓄意制造车祸来搞破坏。当然那是紧跟形势,为图解阶级斗争而虚构出来的。其实这类事故不需要人为制造,骡马毕竟是牲畜,驯化并不能使天生的野性完全泯灭。根据当时半山区农村的生产生活及自然环境,这类事件时有发生。大洋马架辕只所以达到神化的地步,正是它能领会赶车人的意图,有效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其中有惊心动魄的两幕,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一次是那年的夏收。村里割麦子被形容为“龙口夺食”。每到这个季节,生产队的人•蓄都会进入白热化。割麦战斗打响后,拉运小麦总要比割麦子的活计晚收工两个多小时。后半天是马车最紧张的时候。如果遇上天气突变,那就更紧张了。那天,前半天天气热得出奇.空气中热浪滚滚,象要着火似的,人在流汗,马更向刚从水里涝出来一般。站到那儿,那儿就是一滩水。日近晌午,一声炸雷,西边天空马上乌云滚滚扑面而来。说时迟,那是快,豆大的雨点就像鞭杆子似的抽了下来。暴风雨中,大洋马稳稳的架着装得像小山似的车,缓缓往村里走。又是一声炸雷,小山晃动了一下。闪电中,坐在车顶麦垛上的跟车人来不及招架,哎哟一声,从前边外手重重摔了下来。这时,风声,雨声,雷声震耳欲聋。赶车的根本没有觉察到刚才发生的一幕。这时,只见大洋马头一扬,马屁股向下一蹲,四蹄死死得钉在地上。赶车人回首劈头甩了一鞭子,马依然纹丝不动。会头一看,车轮前边躺着个人。好险啊!假如马再往前挪动一下,几千重的马车碾过去,那后果可想而知。事后,两人抱着大洋马失声痛哭。
还有一次,那是秋收季节。象往年一样,也是马车最忙碌的时候。只见大洋马架辕,前边三匹马拉套,好不威风。整天往来于田间于打谷场之间,拉玉米,拉高梁。村子三面靠着河滩,进出村子一般都要爬坡。尤其是村南的南崖坡,又陡又急。坡底紧靠小河,天热的时候是孩子们经常玩耍的地方。队里为了减缓坡度,在坡中央改变了方向,马车爬到半路,可以停一下,缓口气。爬南崖坡是对车把式的考验:上坡难,难在指挥马车,驷马拉车一股劲;下坡也难,难在架辕马必须走对步数,把握转弯的时机。队里六挂马车,除大洋马架辕的这挂外,经常会在这儿抛锚。多年来,村里有句顺口溜:“南崖坡,南崖坡,赶车就怵南崖坡”。
那天,大洋马架车拉着满满一车玉米棒子往回走。下南崖坡的时候,刚驶入坡路,马车闸皮发出的响亮声音突然停了。不好!拉闸皮带断了。失去控制的马车在重力的推动下,很快就冲到了坡中央的转弯处。如果不在这里紧急转180度,顺着正前方向冲下去,前方就是一丈多高的悬崖,必然是车毁马伤。情急之中,车把式往里手猛拉缰绳,只见驾辕的大洋马左侧前后单腿猛蹬地面,巨大的身躯压倒在右边的辕条上,马车顺着方向转了过来。第一道坎算是过去了。但马车依然以较快的速度在坡上行走。这时,坡底小河边正有一群小孩在玩耍。刚才惊险的场面,把他们给吓呆了。一个个楞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时马车如果顺坡下去,坡底虽然还有一个弯道,但有刚才的经历,还是可以通过的。但路边的小孩就会有生命危险。容不得半点迟疑,只见车把式一声响鞭,大洋马驾着这辆满载庄稼的马车,朝着小河直冲过去,直到两个车轮深深陷入淤泥中,才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村里人放下手里的活计,从四面八方涌向南崖底。看着眼前的情景,好多人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人们把大洋马硬是从半尺深的淤泥中抬了起来,并且抬着走了一圈才轻轻放下。打那以后,大洋马在村里人的心目中就是神马。很快有关大洋马的故事通过各种渠道,向四处传播,而且越传越神。
大洋马还是村里人娶媳妇的迎亲特使。娶媳妇是农家的头等大事.过去娶媳妇,家境好的用轿子抬媳妇.一般的家庭都是骑马迎亲.解放后,抬轿子坐轿子有悖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就全部改为骑马娶亲.我们那儿当时姑娘嫁得早,一般等不到20岁.姑娘家本来胆子就小,平时连马身边都不敢去.结婚虽说是一辈子的喜事,可想到要骑马,无一例外都有一种畏惧心理.所以女方家长对骑什么样的马都很讲究.都要再三叮嘱男方家长,马一定要选稳实的.这样大洋马就成了村里娶媳妇的专用马.娶亲那天,新娘骑着高头大马,相比之下,新郎就显得矮小了许多.也许,后来盛行的'妻管严'的毛病就是从娶亲那天就落下了.如今,村里整整一代人的女主人,都是骑着大洋马由姑娘变为媳妇的.
那年冬天,村里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排了一出大戏:当时挺出名的现代眉户剧《一颗红心》。剧情说的是:某生产队的一位饲养员,爱社如家,精心照料集体牲畜的故事。虽然剧情依然是图解阶级斗争的情节,但故事情节触及到身边的事。引起全村里人的共鸣。大家把对大洋马的感激之情完全寄托到了剧情之中。好象剧中的角色不是演员本身,而是现实中的人。所以排戏的那段日子里,村里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能找到剧中合适的角色,特别村里的那帮年青人,都想争个角色演。我们那儿流行晋剧,过去对眉户剧连听都听过。但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硬是用短短的时间,将一点基础都没有的陌生剧目排练出来,搬上了乡村的舞台。剧中的好多唱段,村里好多人都能唱出来。比如,看到大洋马,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哼唱:“看见它我心里欢欣舒畅,看见它我心里充满力量......”。在当年公社组织的春节文艺汇演中,村里演出的《一颗红心]》获得了一等奖。随后,村干部带着宣传队在周围村子里巡回演出了整整一个正月。那段日子里,宣传队演到那里,村里的年青人就跟着看到那里。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春播季节到了,我们那儿种棉花都从4月23日开始。种的方法是耧开沟,人溜籽。大洋马当然是驾耧开沟的。临近中午的时候,大洋马伸过头去,吃了一口浸泡过的棉籽。棉籽是用剧毒药‘3911'搅拌过的。不到一会儿,大洋马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地里干活儿的人顿时慌作一团。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男女老少都着急得团团转。所有的办法都想了,无奈回天无力,大洋马倒在了种棉花的垄沟里。村里顿时一片呜洇,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难言的悲痛,好像失去自己亲人似的。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对生产队的事已经越来越陌生了,可村上人讲起大洋马的事还是津津有味。是啊!留在人们记忆之中的,不仅仅是那些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在小村的记忆里还有那匹通人性的大洋马!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