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永不言悔的乡情

永不言悔的乡情

2013-10-23 16:18 作者:刘行宾 阅读量:51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除了资助家乡的贫困学子,她还做着受助学子的义务心理辅导老师,书信、电话成了联络贫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纽带。对每位贫困学子的来信,她每封必回,而且常常长达10余张纸。

我无数次吟唱过爱情,而今,我却要赞美永不言悔的乡情。

她,今年75岁。人们称她“周期望”,其实,她的真名叫周灵敏。她的老家远在江西永新县文竹镇。

50多年前,她随部队转业到了广州。1991年,退休后的她喜欢上了摄影,并和广州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的学员来到永新红色老区采风。当时,她目睹家乡破陋的校舍和因贫失学的孩子,百感交集。于是,她当场与8名老年摄影好友聚集1600余元捐给了学校。

回到广州,她心绪难宁,日夜想着家乡的贫困学子。于是,她不仅为贫困学子创立了奖学基金,并自编一幅“期高怀福绵寿永、望故土月异日新”的对联,横联为“期望永新”来自勉。从这年起,永新县任弼时中学便多了一项“周期望奖学金”。学校10名困难而优秀教师和当年考上大学的10名贫困学生,每人拿到了500元。后来,老家的文竹中学也有了“周期望奖学金”,受惠的贫困学生、教师范围不断扩大,从开始每年拿出5000多元,增加到每年1万多元。如今18年过去了,而“周期望奖学金”却从未间断。那时,她的退休工资不过几百元,远远难以帮助那么多贫困而又用功读书的孩子。于是,她把自己三个儿子每月给她的“孝敬费”以及爱好摄影而获得的各种作品奖金,全部用在了资助贫困学子的身上。随着资助的贫困学子越来越多,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大,她不顾年事已高,常常出去打短工、做钟点工,并通过养鸽子、糊纸、卷棉签、加工医用塑料袋等来赚取资助金。为此,她常常干到深夜2点。眼睛熬红了,双手起泡了,她无怨无悔。由于劳累,2006年,她中风病倒了,但她还是坚持不懈地资助着老家的贫困学子。时至今日,永新已有70多名贫困学子和18名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得到过“周期望奖学金”的资助。2008年,她还额外为西部小学捐资2万元,并为永新县图书馆、学校图书室捐赠了不少书籍。

除了资助家乡的贫困学子,她还做着受助学子的义务心理辅导老师,书信、电话成了联络贫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纽带。对每位贫困学子的来信,她每封必回,而且常常长达10余张纸。“苦难也是一所大学。”她常以自身的经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她还为不少贫困学子家里出资装上了电话。一部小小的电话,一封封期望的书信,让受助的孩子都明白了她的用心良苦,都以优秀的成绩回报着她。而今,其家乡受助的70多名贫困学子,有58名贫困学子考入了大学生,其中4名成了研究生,还有一名学子到国外读完了硕士,任职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他12名考上大学的也完成了学业外出务工。因有文化,其中4名成了厂里高层技术人员,3名成了老板、经理。

面对记者的电话采访,周奶奶却说:“让我打过来吧,长途电话是比较贵的”当记者问及她的身体情况时,她说:“拄着拐杖还能自己做饭。”

问及她为什么攒钱资助老区学子时,她说:“小时候,父母教了我助人为乐,只因年青没读到书,年纪大了,期待家乡的下一代能读到书,资助老家学生是我晚年最大的快乐,她是我无怨无悔的乡情……”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永不言悔的乡情》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