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前的君子兰
导读一杯茶,一张报,便是父亲在工作之余所不可或缺的了。父亲虽一生只是个小人物,但心系国家,心系社会。父亲走在五一那天,不知道汶川在十二天后的那场大难,要是父亲那时健在估计会把家底掏空捐出去,母亲这样说,我在旁应和着说,怕还要咱们都要奔赴救灾前线哦,三个人全乐了,像父亲一直就在旁边一样开着玩笑。
百花虽好无需问,唯有君子压群芳。君子兰,叶丰泽,花明润,神貌泰然,给人一种洒脱、高雅、刚毅、和谐、厚重之美,一种坦荡大度的君子之魄。我家便有这样一位君子,端庄立于佛堂前。
这株君子兰是母亲前年夏天搬进新家不久养的。那年为过半百之年的父亲辞世,母亲伤痛欲绝,便皈依佛陀,虔诚诵经,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吧。
母亲爱花。以前父亲在的时候两个人整日忙碌事业,操劳了二十余年,现突地赋闲在家,便种些花与之为伴,其间犹爱这株君子兰。这花有灵性,连着两年都是春节那天的上午,绽出八朵红黄相间的小喇叭,像唢呐,还吹着《春节序曲》呢。满屋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像在弥补我们心里的某些失落。
午饭过后,趁母亲和小妹小睡,独坐花旁,耳边和着悄声细语的《大悲咒》,思绪漫飞。
父亲信佛,说佛教本意是佛陀教育,是教育人觉悟、明心见性的。我从小也受了些关于佛陀的教育。《地藏经》就是一部关于孝道的佛经,讲的是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父亲常说百事孝为先。他自己便是个大孝子。祖母病重那几日,父亲整日在医院陪伴着,一刻不敢离开。本来稀少的头发越发的凌乱无几了,两眼凹进去,只有在祖母开口出了声或一个细微的动作才异常的灵光,嘴唇干裂的没有一丝血色,胡子长的猛一看都认不出来,整个人一下子苍老了很多。那几日祖母没有意识,见了谁都是开口大骂。父亲整日不离身半步,可想而知是被骂的最多的了,有时竟动了手,父亲无奈自己点了支烟踉踉跄跄地出了医院楼门蹲在一个没有灯照着的地方啜泣。有一次怕医院病房冷回家拿被子,母亲在收拾的时候父亲照着镜子刮胡子,说把他的阳寿尽量给祖母转去些,让祖母多享几年福。不成想,随口说的一句话竟应验了,祖母病好了,父亲却在劳动节那天驾鹤西去。
至亲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此乃天经地义丝毫不敢懈怠。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父亲不仅顺事父母,也友于兄弟。父亲在家里排行老二,但大伯走得早,父亲自然成了几个叔叔的大哥,“长兄为父”,尤其是在祖父过世后,父亲操的心就更多了。前年的一个冬夜,已过了子时,父亲被四叔的电话吵醒。原来四叔又抱养了个儿子。四叔只有一个女儿,但有句话说得好,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嘛,四叔早有再抱养个儿子的心思了。这次正巧有这个机缘,便来问父亲看这事妥不妥。父亲在了解了情况后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便同意四叔留养了这个孩子。待四叔挂了电话,父亲披上衣服到书房查资料忙着给这个小侄子取名字,整晚没睡,第二天清早兴致勃勃的给家里人打电话讲新取的那个名字的好处。我们这辈人的名字全是父亲取的,现在都出人头地了,都没有辜负他的一片苦心、一份希冀。春节过后四叔抱着三岁大的小弟弟来我家。午饭过后,四叔把小家伙抱到父亲的照片前,教他叫大伯,小家伙聪明伶俐,还记得父亲以前给他买过玩具。我在一旁,又悲又喜。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父亲小时家里一贫如洗,下面又有两个弟弟,父亲便让家里的一丁点积蓄留着供三叔四叔读书。但父亲爱学,先是跟着村里的铁匠师傅学打农具,后又学过唱戏,但父亲终觉不若读书的好。十六岁那年,村里招兵,父亲便参军了。在部队里,父亲不错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在部队几年写的家书祖母保留至今。第一封还有好多错别字,到后来竟写的有文言色彩了,祖母还得问村里的大学生。父亲做的一手好饭,尤其是擀的混沌皮,母亲说比机器做的都薄。书法也很有研究。前些年不流行买对联的时候,左邻右舍年前半个月就把红纸留给父亲,请父亲帮他们写对联。那几天是父亲最忙的时候,但他乐此不疲,来者不拒。家里的墨香数日不退。待他们把对联张贴出去,父亲还要再出去挨家挨户的看,总怕有什么不妥之处。后来父亲走了,老街坊们都感慨,以后再没人看他们家的春联了。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父亲可谓是个德才兼备的人。十二年前,父亲得知有一家百货公司要承包出去,便抓住这个机会,又巧妙地只用了原承包额的三分之一承包下了这个门市。没几年光景,矿上要拓宽马路。父亲和母亲苦心经营的这个门市前面正好超出一米多放货的地方。母亲那几日整日发愁,父亲很平静,说这是应该的,我们要配合,并且把路拓宽以后的利益告诉母亲,还有了个好主意,便是把门市再往上加一层,这样生意还能扩大。又给领导写了一封信,声明对政策的支持和配合。生意扩大剪彩那天,领导们还特意来恭喜,父亲一下声名远扬。
一杯茶,一张报,便是父亲在工作之余所不可或缺的了。父亲虽一生只是个小人物,但心系国家,心系社会。父亲走在五一那天,不知道汶川在十二天后的那场大难,要是父亲那时健在估计会把家底掏空捐出去,母亲这样说,我在旁应和着说,怕还要咱们都要奔赴救灾前线哦,三个人全乐了,像父亲一直就在旁边一样开着玩笑。
父亲最后一次见我的时候我正在看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两个人一起聊了很久。最后告诫我,做人以忠厚人为法,持家得勤俭意便佳。现在回想去来,仍忍不住泪眼婆娑……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待清明时节,纸灰飞扬,朔风野大,儿归矣,犹屡屡回头望吾慈父,呜呼哀哉!
佛堂前的这位君子啊,待我明年归来,再看你新枝吐蕾!
浅蓝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