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印象
导读南京,俗称金陵,素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很小时,从书本上支离破碎了解她的一点信息。我知道,每一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底蕴,南京也不例外。
最初对南京的向往完全是缘于秦淮河。如梦似幻的景色,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美轮美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咏叹,更有文人骚客的凭吊给秦淮河罩上了扑朔迷离的光环。
南京,俗称金陵,素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很小时,从书本上支离破碎了解她的一点信息。我知道,每一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底蕴,南京也不例外。婉约的秦淮河,激起无数文人灵动的思绪;曾经的文化中心——夫子庙,集聚了秦淮风光之精华;世人瞩目的明孝陵,开创了明清皇陵制度;中西合壁的中山陵,阐述了孙中山“博爱”的伟大思想……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激起我无限的遐思,更勾起我迢迢的向往。从风烟弥漫的掺望到踏上这片土地,时间颇为久远。
在我还未谋面之前,我常想,烟花之地的秦淮河,游人、画舫,是如何充满了叫人沉醉迷离的诗意?!杜牧的《泊秦淮》反应了时局动荡之下的纸醉金迷,因此歌妓成为千夫所指,可是有谁会去关心笙歌繁华背后歌妓的心酸血泪?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道尽了秦淮河的种种妙处,华灯映水、画舫凌波,温柔飘香的绿水,飘渺的歌声……两位大家的文章使我心怀之中的期盼更甚。
十多年前的春节,祈盼多年的南京终于成行。有幸领略一番秦淮河卓约的风姿,听闻一些落魄文人的风流过往。白天的秦淮河很是寂寥,裸露的堤岸呈现泥土的本色,暗绿的河水毫无生气,很难让我想起她曾经热闹非凡的盛况,于是,不禁有大跌眼镜的失落。是晚时分,一片朦胧的桔红进入视线,画舫、游人、渺渺的歌声,环顾四周,周边的建筑也沉醉在这片朦胧的桔红里。我开始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久远的年代。
坐落在秦淮河畔的夫子庙是一个美丽的所在,因时隔多年,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我只记得当年我荒诞的想法,山东曲阜的孔圣人何以在此拥有香火?!莫非他的足迹从北国的齐鲁大地涉足到了南疆边陲?等到进了庙宇,我才明白并非如我的想象。原来,东晋时,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于是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并未建孔庙,宋仁宗时在学宫前面建庙。目的是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这里的香火很是旺盛,虔诚的善男信女是为了沾一点夫子的灵气,还是真的出于对他的景仰?没有谁会去深究。
夫子庙前是秦淮河,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据说是全国照壁之最。这里聚集了秦淮许多有名的建筑,北岸庙前的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的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庙东的魁星阁;从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窥见她昔日的繁华。
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历时六百多年,虽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一些建筑也无法恢复原貌,但它的空间布局仍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也未受损坏。
看着这规模宏大的建筑,我不由想起了朱元璋传奇的人生,从放牛郎到登上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期间该经历了多少的人生磨难啊。想起他,就想起了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据说,以前我们的国人没有插秧的习惯,因当年朱元璋放牛,牛吃了人家的秧苗,主家斥责他,在无奈之下,他心生一计,将秧苗分开插种,结果到收获之日,田产增加,随后,插秧便开始推行。故事的真假,我们无需考证。不过,我们籍此知道他贫寒的出身,也许这才是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内涵吧。
南京有十八个带“门”字的地名,不明就里的人觉得奇怪,其实这跟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死后,为混淆视听,在出殡之日,十八道城门同时出殡,一样的皇家仪仗,一样的豪华阵容,让老百姓一头雾水,看不出哪一处是真。
南京还有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景观,那就是气势宏伟的中山陵,它与明孝陵相比邻。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其建筑风格中西合壁。墓道南端的三门石牌坊,上刻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石坊前广场南端孙中山的立像,陵门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有三个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中山陵的建筑布局很好地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走在南京的街头,看夜色阑珊,听悠扬的乐音,想古老的故事,感受它的古朴,禁不住柔肠百结,心生无限感慨。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