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不在柳边在梅边

不在柳边在梅边

2013-10-24 01:30 作者:草囡囡 阅读量:23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 “庭院深深深几许”,杜丽娘原为锦屏人,被帘幕阻隔在闺房的囹圄中,与孤独相伴,“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妾美如园中繁花,只是寂寞无人话聊。

昆曲,是孕育在江南文化之中的阳春白雪,“吴音清柔,歌则窈窕洞彻,沉沉绵绵,切于感慕”,清丽悠远,是中国古典美学精髓之一,亦是中国文化的一场盛宴。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称“戏曲中的昆曲,正如花卉中的兰花一样,明洁清雅,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高尚的品德。”《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一枝奇葩嫣然一展其静雅、悠远的古典美。

元代杂剧汤显祖:“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一语道出了《牡丹亭》的文学地位。“丽藻凭巧肠而浚发,幽情逐彩笔以纷飞”,浪漫主义植入其中,细腻唯美之句化为其唱,活生生地演绎出了一段迷离恍惚的爱情传奇。安能一女杜丽娘能死而复生,执手书生柳梦梅?全赖作者笔端一浪漫。

曲之美,在于人之美。杜丽娘,清心玉映一女子,“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生于名门宦族之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在“闺塾”一场中,丽娘“素妆才罢,款步书堂下”,矜持而温顺。然而深闺的束缚、压抑,在潜移默化中正引发她莫名的苦闷和叛逆情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小女子缓缓吟唱,情思在心中蔓延。“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游园惊梦,春光明媚,心旌荡漾,梦于梦梅。柳梦梅,家道中落一俊才,追慕功名,梦于一佳人,思之念之,感情始终如一。此二人,梦里梦外,两相辉映。

曲之美,在于眉目传情之美,和柳生的对视中,眼神延伸出无尽的深情。眉心连心头,每一个侧目,情渐生渐浓。声音之美,柔若无骨,刚柔并济。恰如绵邈的春烟,盘旋上升,缠绵悱恻。景之美,“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姹紫嫣红开遍,春色怡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自然过渡到不害相思,怎知相思。

曲之美,亦在于情之切。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一寸相思一寸灰,为谁颦,为谁瘦,为谁疼?只因相思成灾,杜丽娘在弥留之际央求母亲把她葬于梅下,嘱咐春香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底。等待有缘人。“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三年后,柳梦梅在赴京应试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梦中佳人自画像。掘墓开棺,香魂归来。

此情可待,不在梅边在柳边。

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冥,为情而死,为情而生,此为情深至切。“庭院深深深几许”,杜丽娘原为锦屏人,被帘幕阻隔在闺房的囹圄中,与孤独相伴,“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妾美如园中繁花,只是寂寞无人话聊。托与梦境,才知原来情窦初开。月老也早已牵起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红线,才子佳人一线牵。柳梦梅好似与杜丽娘神交已久,冥冥之中寻情而至。二人其情穿越生死,也必将跨过现实阻碍。这情乍一看,属跟爱情有关的浪漫传奇罢了,细看来,不妨理解为这是人性中对如深感情的执着追求,在冲破现实与非现实的障碍后,人性对情永恒存在的期望。

“今夕柔情何若此,江水,听来未觉已销魂,泪眼难收谁管见,三变,空劳回首夜灯昏”,《牡丹亭》之美,一个娄江女子因读《牡丹亭》竟断肠而死;扬州才女冯小青作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淋漓表达对《牡丹亭》的痴迷;在《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听了《牡丹亭》曲文,心旌摇摇。如今,读罢《牡丹亭》,听罢《牡丹亭》,才知“岂独痴心只小青?”

好相处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不在柳边在梅边》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