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读书漫谈

读书漫谈

2013-10-23 00:37 作者:向永峰 阅读量:28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本文阐述读书的道理及好处,作者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结构首尾圆合,值得一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过新华网与在线网友交流时表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读书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是这样评价书籍和读书的:“书籍引导我穿过生活,并且还教会我某些不知道和在人身上没有注意的东西。”“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我国历代也有过许多读书对人好处的论述,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孔子先师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学而不己,盖棺乃止。”意即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和学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唐代诗圣杜甫用诗言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文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以此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唯有认真读书,汲取文明知识,人的思想才能升华,才能造就完整的人格,这证明了读书的必要性。“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快乐。”则直截了当的阐述读书的道理及好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读书,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一项很简单的事情,但是细细想来,读书又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读书,可能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看书,这和读书的真正含义相去甚远。那我们怎么样读书呢?

《三字经》有这样几句话:“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大意就是说的是要想把书学好,就必须做到口中吟诵,心里思考,从早到晚都要把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这几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三个关键。

《弟子规》中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经验之谈。朱熹曾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能不到者乎?”

曾国藩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论述,他在《全集家书致澄弟沅弟》中就提到:“为学四字勖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如此看来,读书确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读书是有很多深刻的内涵的,我们原来以为的那种翻翻看的读书方式真的是需要改一改的了。回过头效法古人“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才能汲取文明知识,人的思想才能升华,才能造就完整的人格,才能不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慈善,对人则语言生动活波。

如温总理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因此我们不但要做一个读书的人,一个读书的民族,还要做一个会读书人,一个会读书的民族。

蝶恋花

相关文章关键词

《读书漫谈》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