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袁袤翔:当“大客”的礼数

袁袤翔:当“大客”的礼数

2013-10-24 15:32 作者:老茂 阅读量:35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当“大客”,享受的待遇很隆重,但是也不容易。大概也是50年前,村里王家新婚大喜的第二天,新娘的叔叔来接新娘。席间,上来一道菜,是“滑丸子”。

几位友人午间小聚。想起一位哥们儿有些时日没见了,就电话给他说:想你了,过来聚一下吧。他说不行啊哥哥,在乡下呢。我说在乡下作甚呢?说当“大客”呢。哦呵,我说:那可不是小动静,好好把握吆。回说那是那是。

“大客”,在鲁南苏北,“客”的方言发音为“kei”(上声),是指儿娶女嫁大喜事中,新郎家对新娘家贵宾的尊称。一般说来,在婚礼当天随新娘一起来的娘家人是“大客”,还有就是在婚后娘家过来接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的,和送新娘返回婆家的娘家人,一般是新娘的叔叔与哥哥或者哥哥与侄子担当此任,最理想的是两辈人共同担当。再者,新女婿头一趟走丈人家,那也是真真正正的“大客”。“大客”来了,要请那些有名望、有身份、懂礼数的头面人物作陪,接待规格很高,那是相当地隆重。为了完美,双方都要打听好对方的风俗习惯,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往好里做。现在可能不太拘泥了,要在从前,可有讲究呢!

村里的故事。我们村居运河南。娘家人随轿或者前往新郎家接送新娘,都当“大客”待。运河北不,接新娘的时候,不待客,不管饭,只有送新娘的时候才隆重接待。大约50年前吧,村里有闺女嫁到了河北。娘家哥哥牵着毛驴去接新娘回门,不知道风俗有异,赶在中午才到,意思是免得让陪客的人干等。可是到了新郎家,见人家一点动静也没有,婆婆只是冲着新媳妇说了一句“您嫂子,你哥来了,拾掇一下快走吧。”新娘提着包袱出来,对哥哥说咱走,就懵懵懂懂地走了。出了庄,妹妹说:哥,怎么来这么晚啊。哥哥就说了自己的想法。妹妹笑了,说人家河北的风俗是接不管饭送管饭。哥哥明白了,没作声。心想这是孬法子,太利己,让“大客”饿着肚子赶路,不近人情,不应该。等到送新娘回婆家的那天,他就来了个早去早回,到了村口,就让妹妹自己进村,他呢,牵着毛驴径自回转了。新娘进了家,一家人还有陪客的众人以及厨子们都伸着脑袋往后瞧:“大客”呢?新娘说:俺哥骑驴回去了。这下子众等慌了神儿,赶紧出村追啊。人家骑驴走得轻松,后面众人耍腿追赶可苦喽,好歹追到河涯追上了,生拉硬拽,人家就是不回头。没法子,陪客的人使命在身,急中生智,有人迎面双膝跪倒:“大客”不回,俺就不起了!大家都学着跪下了。这是一道杀手锏啊。没想到“大客”也不简单,给人家也来个以跪还跪,僵持到太阳西下,最后以“大客”妥协为结局。大家事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便户户相传,村村相传,引以为戒,运河北十好几个村庄的习俗因之改随了俺们河南:“大客”接送新娘,一律隆重接待。

当“大客”,享受的待遇很隆重,但是也不容易。大概也是50年前,村里王家新婚大喜的第二天,新娘的叔叔来接新娘。席间,上来一道菜,是“滑丸子”。陪客的一个个都架着筷子和客人客气着:“来来来,动动筷!”“请请请,趁热吃!”陪客的一圈人,人人毕恭毕敬,“大客”顺应着,把筷子伸向碗里。可是,滑丸子很滑,筷子夹不住它。陪客的人遵礼数,非得等着客人把菜夹起来,然后才能开始夹菜。客人不想让一圈陪客的候着,连夹几次都滑落之后,拿起来眼前的汤匙,伸手将一枚滑丸子舀了起来,边动手边动口:“叫你滑,你滑不过我!”这本是他的心里话,一着急出了口,一下子让一桌人差点没笑喷。当天,“滑不过我”就成了村里的笑柄,一传就是几十年。

还是这户人家。叔叔接新娘,一句“滑不过我”,闹得没了脸面。送新娘的“大客”就换成了新娘十三岁的侄子。侄子虽然年幼,但佛像前的馒头——再小也是“贡”。婆家人也找了一帮三老四少的头面人物作陪。“大客”年幼不懂礼数,看见菜来了,不等着礼让,就大吃二喝。陪客的人中有位一只眼睛残疾的。看着“大客”的作派有点感慨:“嗯,小磨不大,还怪杀货来!”意思是说,人不大,挺能吃。话虽幽默,但话里有话,挺有分量。没想到年幼的“大客”来者不善,头也没抬,边吃边回敬了一句:“哼,还一个眼儿来,两个眼更杀货!”此话一出,大家面面相觑,又是差点没有笑喷:石磨不就是一个眼儿往磨膛里送货吗,说话的人也是一只眼不是?也许说者本无心,但这话很“中节”。于是,“一个眼儿的小磨怪杀货”,也和“滑不过我”一道,成了几十年间传送不衰的笑柄。

我还没结婚那年,跟随恋爱中的她第一次去了她家,心里很忐忑,担心老人相不中,拿捏得双手没处放。吃饭的时候,又是敬烟又是劝酒,第一次经场,一切懵懂着。让我喝酒,我说不会;让我抽烟,我说不会;让我喝茶,我也顺着刚才的话说不会;接着让我吃菜,我还是说不会。这时候大家都意识到我的思维走了顺势,就都笑了,笑声中,我很尴尬地低下了头,心里骂着自己是个笨蛋。就在这时,我听见岳母对她说:这孩子,很老实,很本分,闲着的时候,手指还在划拉字呢,肯定有出息,妮儿要好好待人家啊。听了这话,心里那块石头扑通一下就落到了实处。

几个故事,昭示的都是“大客”不好当。后来,我家一个侄女嫁在江苏,我当“大客”去接她回门。去前,生怕再有笑柄流落,便就当“大客”的礼数请教了父亲。父亲给了我下面的指点——

当“大客”,应该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能说会道,懂得礼数。站相,绝对不能斜梁把胯,前倨后恭,歪头打桄;坐相,绝对不能翘二郎腿,“狗蹄夹子颌洒(晃悠)得哗哗地响”;能说会道,不能胡侃八卦;懂得礼数,就是按照程序,把握礼仪——入席,一定要谦让,本该你坐的上手,也要谦让一下,一抱拳,说“偏您了”;吃菜,陪客的不礼让,你不要先动筷子,鸡头鱼头不可以吃;喝酒,要谦虚,说“不用酒”或者“不能艺”或者“不胜酒力”,千万不可斗酒,不然你会有难为了,非得让你钻桌底不可;席间的大件上来,敬酒完毕,还要到厨房给厨师送上薄礼,名曰“谢厨”;吃饭前,要主动说话,向大家致谢并回敬,然后提议结束饮酒,征求意见上饭。结束吃饭,一定要主动,不然你不放筷,陪客的就会一直陪你吃下去。吃完了,先放筷,对着众人说“您慢用,酒饭不同足,我好了。”席间敬烟,会抽就接过来,起身致意,人家给你点火,更要起身致意,双手迎火,还要用手指在人家的手上轻点几下,表示谢意。要是不会抽烟,就恭敬地说“谢谢,不用”。席间应酬时间过长,若有便意,一定要说“咱散座散座”,或者“萱萱”,千万不能直说厕所之类的词汇。有的时候,陪客的和“大客”若有僵持,大客若能忍住,不提或者不响应“散座”,陪客的就不好离席,也得跟着忍,忍不住了,他就认输,对着“大客”说:对不起,献丑了。这个时候,大客就要随和一下,大家一笑,气氛很快和谐。酒饭完了,彼此寒暄一番,无论天色早晚,都得起身告辞,哪怕出村就找地方住,也得走。走前,一定要和新娘的婆婆见面辞别,说些“俺家孩子年幼无知,没多少家教,不太懂得礼数,以后请多担待,多调教”之类的客套,不然也会失礼。

父亲讲述了一遍,我就照着做了。后来侄女回娘家的时候说:“大叔那回可场面了,一庄上的人都夸他有修养,懂礼数。俺也觉得光彩呢。”嘻嘻,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不错。以后陆续又当了几次“大客”,尽管一直“不胜酒力”,由于礼数不错,巧妙应酬,也都板板正正。于是,又没遍数地应邀陪客,也都能和谐得宾主皆大欢喜呢。

想到这儿,记起来今日在乡下当“大客”的哥们儿,不知这会儿怎么样了。打了个电话过去问候一下,回答说:放心吧哥哥,已经回来了。呵呵,回来了,就是圆满了。社会在进步,传统的繁缛礼数也该删繁就简噢。

(原载中国文联出版社《心海博风》/袁袤翔著)

男人树

相关文章关键词

《袁袤翔:当“大客”的礼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