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客”风情
导读换客的与时俱进是时代前进的缩影。换客的生意兴盛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质的飞跃。餐桌丰了,腰包鼓了,农村一些需要“换亲”“转亲”的大龄光棍儿也都不想再当尴尬的婚姻“换客”了。
最近才知道,在网络上从事以物易物交易的人叫换客。
以物易物是最最古老的、货币产生之前最最基本的交易方式。只不过那时不会称之为“换客”而已。
换豆腐,是我的人生记忆中最原始的换客形态。遥想当年,磨豆腐是生产队最基本的副业。豆子是储备的牛料。拿来磨豆腐,豆渣作饲料,豆腐换豆子和地瓜干,地瓜干作饲料,豆子继续磨豆腐。那时的豆腐换客都是一副扁担两个筐,风雨无阻地走村串乡,披星戴月地重出重进,很不轻松,非得腿脚灵便腰板硬朗的壮汉而且有着高亢的嗓门才能胜任。这样辛苦,却是很多人艳羡的差事。因为他们每天有着最高的工分,还有几毛钱的脚力,更加诱人的还是他们的豆腐有规定的损耗,自己掌控得好,把损耗降到最低,结余归自己的。
后来,有的生产队出现了榨豆油、磨香油的油坊,豆饼与疏糁既是上好饲料也是绝妙肥料,用豆油、香油的“换客”又周游城乡。他们不像豆腐换客那样扯着嗓门吆喝,他们手中有梆子:“笃??笃笃!”这样有节奏地一敲,人们就知道是换油的来了。
豆腐换客也好,香油或豆油换客也好,熟能生巧,大都有着绝活。比如豆腐换客的一刀准,有的甚至不用秤;香油换客用“端子”往瓶里倒油,油就像线瀑一样,飘逸地直下瓶口,看着就像玩杂耍。
那时还有一种换客,就是串乡的剃头匠。剃头没现钱,鸡蛋也能换。拿着鸡蛋剃头的人,有时会受到人们善意的嘲讽:“拿着鸡蛋剃光蛋,小蛋换大蛋,嘻嘻”。那种谐趣也是一种快乐。于是但凡有现钱,没人这样干。可是那年月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连“换亲”也是一种流行呢!
“换亲”是一种婚姻缔结方式。集体受穷的年月家家贫穷。好多女孩远嫁,剩下村里的男孩一个个长成大龄光棍儿。家有姐妹的,父母们就操持着找寻“门当户对”的人家,把人家的女孩娶过来,把自家的女孩嫁过去。结亲之后,姐夫妹夫也是舅子,姑姑也是舅母,称谓有些乱套。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不会换亲。后来就出现了一种改良,叫作“转亲”,就是“三家拐磨”连亲,尽管“换亲”的弊端得以消减,但是买卖婚姻的“等价交换”性质未变,扼杀婚姻自由的本质未变。
农村改革开放搞活之后,生产力解放了,政策放宽了,粮食丰收了。豆腐、豆油、香油、烧饼之类以物易物的加工副业已经不再是集体独家经营了,有手艺的农民纷纷自立门户自主经营起来,“换客”们的行头也都鸟枪换炮,自行车、摩托车甚至开上了小卡车,更有有先见之明且有实力的人,进城镇,租门面,设摊点,开连锁店,批发零售兼营,流动换客当上了坐商老板,手下多了那些依旧以“换客”姿态出现在城乡的零售商贩,零售的换客们的吆喝也成了事先录制好的内容,一只电喇叭,不停歇地吵吵着,吵吵声中,生意个个兴盛。
换客的与时俱进是时代前进的缩影。换客的生意兴盛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质的飞跃。餐桌丰了,腰包鼓了,农村一些需要“换亲”“转亲”的大龄光棍儿也都不想再当尴尬的婚姻“换客”了,花钱“买媳妇”渐渐成了一种半公开的“时尚”。这一“时尚”酿成了的市场需求,带来了“拐卖人口”的罪恶出现,给多少女人造成终生贻害,无以计数啊!好在法治的力量在不断强化,政府的作为在常抓不懈,解救复解救,打击再打击,噩梦醒来是早晨,弱势女子人生价值与人格尊严终于取代了被拐卖的商品价值与“物质属性”。然而,娼妓现象、二奶现象、情人现象的自甘沦落,以及其中蕴含的种种交易与交换行经,演绎成了一种新兴的“换客”!这种“换客”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换客”的一种另类层次上的质变。
面对另类与质变,我心有慨叹:大千世界,“换客”百态,当换则换,不当换的,千万别换啊!
(原载人民日报出版社《热风吹心雨飞》/袁袤翔著)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