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李庄之一 同济的选择
走近李庄之一——同济的选择
去李庄游览是没有什么准备的,只想随意走走,而游完后却生出了不小的震动:我来迟了!
游览庄前有一个疑问一直在心中盘结,迟迟地挥之不去。70多年前当东瀛的铁骑践踏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时,苦难的同济人为何选择了李庄?是被李庄的春雨、夏风或秋艳吸引?还是其他?
1937年8月这是同济人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岁月,“淞沪会战”的炮火将朗朗书声的校园淹没了。苦难从那时开始,仓皇从那里结伴。同济莘莘学子的课桌在强虏震耳的爆炸声中经武汉,过衡阳,住桂林,歇昆明,在仰天的悲愤声中历经两年辗转数千里。千里风尘中裸露着疲惫的梦境,万里的云烟上飘逝着遥遥的希望,最后连云贵高原的明朗也被惊恐了。
同济有了迁往四川的萌生。寄蜀道的艰难阻挡侵入者的铁蹄,用山川的险峻隔断轰炸的硝烟。同济想到了四川的校友,将欲迁消息发给了他们。钱子宁是一个十分热诚的人,怀揣着母校的焦急,在同济人遥遥的注视中沿着长江逆水而上,匆匆奔走于重庆、泸州、宜宾,南溪无一不是车马云集,人影重重,何处有宁静的家园?他了失望。与此同时,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匆匆的两个赶路人将这一天赐良机带回了李庄,这消息把李庄的几位贤达召唤在一起,几经商议作出了经惊天举动,向同济发出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短短十六字的电文情满长江,义薄云天。让我们记住他们吧:罗南陔、罗伯希、王云伯、范伯楷、李清泉。
同济到李庄驻足来了,有着引凤筑巢作用的驻足。
史语所来了,李庄泥泞的山道上留下了因穷困而卖书度日的傅思年的脚印;
中央博物院筹来了,西北茫茫戈壁中李济在寻找着中华民族失落的文明;
中国营造学社来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情爱书签夹在了《中国建筑史》的扉页中;
社会科学所来了,陶孟佝偻的背影在门官田的屋檐下徘徊。
于是便有了《性命古训辩证》、《殷历谱》、《六国别录》、《汉语音韵学》、《四川民居》等等的研究成果,这些累累硕果是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对外来强权默默的抗争。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大战场,让人充满崇敬的战场。
3千李庄人的胸怀接纳了1.1万人的文化云集,李庄人的气度把自己提升到了一种高度,展示出了一种博大。这种高度和博大没有一丝的矜持和扭捏,只有淋漓和大方,整体宏大的韵味充盈在李庄的山峦田野,农舍宅院,今天看来仍然须仰视才能与其话语。
是悠悠长江,是绵绵人脉,是李庄的气度让同济选择了李庄!
2010年4月2日与宜宾李庄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