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张巡守雍丘
导读令狐潮看强攻不行,增兵继续围城,点名喊话。接下来,一个更加生猛的人物出现了。张巡派了一个叫雷万春·刘伯承的人物到城头对话。令狐潮一无智,二无勇,更可恶的是没有信用,雷万春刚上城头。
回家路上,看见一女牵着一条三四个月大的小狗,幼狗贪玩,赖在太阳下不走,用尽全力用身体向后拽,抵制住女人前行的力量,女不耐烦,绳子轻轻一拉,小狗就被丢进了手提袋里,一脸不忿和哀怨的离开了阳光乐园。狗太小,一无强权,二无强力,三无强智,面对无力的反抗,我倒可怜起这只小狗来,所以,今天,讲个反抗的故事。
安史之乱,转折之点,祸害了大唐盛世。而在光复途中,慢慢出现了一个叫张巡的大将,这个也是我读历史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讲讲他守雍丘和睢阳的故事罢。
每一个朝代的叛乱都同时凸显了英雄和狗熊的双重力量。一个姓杨的狗熊投降以后,张巡就接过权力交接棒,于是,一场真正的斗智斗勇的反抗之战打响了。这里面可以让大家联想到的人物很多,以少胜多--隆美尔;草船借箭--诸葛亮;桥头较射--养由基;替身战术--斯大林;断指明誓--某韩国男……
先说下睢阳和雍丘,安史之乱是由东向西打,由北向南打,这两个地方跟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差不多,守得是个气势,是个屏障,张巡估计当时也很好的评估了两个地方的军事战略地位,凭着一股狠劲,硬把叛军拖开了南下的门槛。刚开始守城,凭着对大唐王朝的一厢热情,张巡手下收拾了残将数千人。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原来雍丘的父母官叫令狐潮,喊了周围区区三名大将,就聚集了四万人。这些人,光采用铁桶战术,就可以把雍丘围个四五圈。又为什么说张巡手下是残将呢,再好的战士也抵不过好几个月没吃没喝,天天吃树皮吧。
好在张巡·隆美尔,围城第一天就断箭明誓:两千人也要反抗到底。而且他清楚的明了硬抗得先有气势,这一点,老领导反倒推波助澜。令狐潮和张巡曾是上下级关系,怎么着整天读儒家专著也要表现下伪善,不过我感觉,令狐潮确实是真不想打,本来背上一个投降的骂名就以前进不了列传了,再来个屠城,怎么着也得端量下。于是,在第一个劝降被骂回去以后,令狐潮铁桶了雍丘四十天,然后写信给张巡和他手下的几名大将,大概意思是,兄弟们,别守了,皇帝都跑到四川了,你们还卖么命。那个年代,为君卖命是为尊严,可是皇帝都跑了,给谁卖命啊?尽管张巡很仁义,手下人可不想再吃树皮了,于是六人联名劝降,张巡佯装答应。第二天,拜了玄宗像,大家以为要降了,忽见张巡流下泪来,手起刀落,愤然陈词,继而六颗人头落地,好嘛。第二天,两千人一千人守城,一千人分为数队,出城杀敌,令狐潮还没想到以卵击石也能真的发生,不设防被打的落花流水。第二天调来大炮,张巡早有防备,在城墙上竖起木栅放手。又用柴把当手榴弹,这样居然又相持了三十天。这些吃树皮的人们凭着强大的意志一边穿着铠甲,一边吃饭,受伤了包扎包扎继续上,残酷程度绝不下于上甘岭。就这么些树皮麻雀喂的强力之人,竟然“战三百余,俘敌二千”。
张巡·诸葛亮很快发现自己这么打下去,箭马上就用完了。于是妙计上心头。张巡·诸葛亮受到三国志的启发,连夜扎了数千个草人,穿上黑衣,夜半用绳索吊到城墙外。铁桶军经过二个月的骚扰,已经草木皆兵,一看见黑衣人,就拼命放箭,很久才发现这些中箭不倒、坚挺依然的居然是写草人,于是白得数十万之箭。这事还没完,张巡·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接着第二天又放下黑衣真人五百,这回学乖的叛军真的不敢再送箭了,可结果是主将令狐潮的主营被烧,落荒而逃数十里。
令狐潮看强攻不行,增兵继续围城,点名喊话。接下来,一个更加生猛的人物出现了。张巡派了一个叫雷万春·刘伯承的人物到城头对话。令狐潮一无智,二无勇,更可恶的是没有信用,雷万春刚上城头,叛军冷箭就至,猝不及防,一脸就中了六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人满脸插满箭头的情景,要不是堂堂正正的国字脸,六只箭甚至都无处摆放,更何况将军都还穿戴盔甲,遮去脸部部分。而雷万春·刘伯承硬是动也不动,搞得令狐潮又以为张巡派了个草人来骗他,侦知实情,万人竟无心应战,连夜逃回陈留。每每想此,总被这一身侠气的大将感动的血顶中门!“不懂人伦,怎知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