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夏娃伊甸园偷吃禁果
小学时,有一门课叫做思想品德。当时,对这门课的印象是:老师会在课堂上讲一些我们似懂非懂的故事。但大家仍然全神贯注,正襟危坐听老师长篇大论。听的结果是,我对“三好学生”称号有种强烈占有欲。好像只要获得“三好学生”称号,一个就能“三好”,尤其是品德。其实非然。
虽然当时年幼,但已知道当欲望只能是一种幻想时,在心理上是一件令人很痛苦的事情。当然我相信欲望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后天的耳濡目染是不可忽视的。于是我知道有时候不择手段可以一了夙愿。所以在考试时,“眼观四方”我知道是有好处的。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最终是与他人有益还是与己有害,至少我清楚的记得“三好学生”称号曾拿到,却没有当初所想象的,人人敬仰,比人高一头的感觉,反倒感到别人对自己有一点鄙视,心灵羞愧。后来,勤学苦读得了几次。感觉也是平平淡淡。又到后来,因其他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但不再说谎,考试也不舞弊,与人相处心悦自然,一起玩耍欢欢喜喜。小学毕业时,曾发问过自己算不算一个好学生?时光荏苒,偃眼间,自己已是结发加冠之年。谈不上阅人百数,读书万卷,却自知无知。对宇宙浩瀚,周围世界,人情世故,了解甚少,知之无几。
去年,有位朋友弃学下海是。我对其说:“都说,无商不奸,无奸不商。你小小年纪都有如此雄心胆识,你算不算一个奸商?”朋友只是一笑而把过。说到此,想起高中从学校离开南下打工时,朋友老刘曾对我说:“涉足社会,有时会身不由己。凡事对人七分语,留己三分不必说。”当时觉得老刘所言极是。但现在我有另一番看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字经》开头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性本善,我相信人性也是本可信、本有信的。只是后天社会大染缸所感而变。与此同时也有一种自我评价的对所染错下定论。商人并非奸滑,只能说是自我防范,也是我们对商人的惯性意识。当然,有些人在自我防范下对自己却是防不胜防了,于是开始了所说的奸滑,无信可言。
自然万物皆有情,草木亦然,人更是。与人相谈为何不能倾诉心肠,何必只与七分?难道真是人无可信?是别人先拒你于千里之外,还是自己先关上了心灵中友谊之窗?试想,将心比心。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否需要时时戴着一副沉重的心灵防范枷锁?
《圣经》中曾讲到。上古时期,住在伊甸园的夏娃听从了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又让其夫亚当吃下,而知羞耻。从此亚当夏娃便树叶结衣以蔽体遮羞,于是衣服诞生。以衣蔽体其实为两种意识害羞,一为自我意识,一为外界意识害羞。后者狭义的包括说谎。说谎时会有各种不自在的表现,所以人们开始用衣服掩饰内心恐慌。(当然,装饰也是美的认识。)亚当夏娃正因为偷吃禁果而眼镜变的雪亮,以知自身裸露,也因此遭上帝谴怒,被从伊甸园逐出伊甸园。
至此我想问一问,亚当夏娃不听上帝之言偷吃禁果是对还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