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都能引人向善
导读善良、真诚是一种积极的美好心灵需要的精神,而儒道佛就承载了这一精神,秉承这一精神,社会必然和谐。显而易见,儒道佛都能引领人们向善。世道浑浊,信仰或缺,茫然中不乏盲目,这就难免了贬儒非道谤佛的不谐音。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善良仁慈。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引导我们仁慈宽厚。
道家说得一样明确,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人格的修炼,除精神境界的自我超越之外,道家还强调在生活中践行,即“三千善行”。就是说,修道者,一定要积大善并小善,善行天下,完成“三千善行”。只有日常行善积德,才能功德圆满,道家宗旨可见一斑。
儒道两家都强调人们的善心,善行。只是儒家的“善”注重入世,道家的“善”注重心灵的逍遥,不为外物所累,然而,儒道向善的本质是一致的。
佛家的清规戒律,如其倡导的几戒几善,实践的宗旨就是善行,这里的“善”是先必利他、利众,从而达到最根本的利己。“善”的本质,就是善待众生、利益万物。说到佛教,就想起一段能带来“和谐”的对话——
寒山问:“人无端谤我、欺我、辱我、笑我、量我、贱我、厌我、骂我,我到如今何以处之?”
拾得答:“你不妨忍他、让他、由他、怕他、随他、敬他、容他、尽他,你过几年且再看他。”
寒山问:“何以避开恶缠?”
拾得道:“弥勒偈语明示:‘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熬。’”
善良、真诚是一种积极的美好心灵需要的精神,而儒道佛就承载了这一精神,秉承这一精神,社会必然和谐。显而易见,儒道佛都能引领人们向善。世道浑浊,信仰或缺,茫然中不乏盲目,这就难免了贬儒非道谤佛的不谐音。五光十色,不乱方寸;头顶青天,一心向善,儒道佛久已予人以启示,我们何不择善而行之?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