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糯米糖

糯米糖

2013-10-25 13:09 作者:潇雨 阅读量:28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糯米糖依然香甜,但“敲糖人”这种走东家串西家的职业却基本从农村里、小镇上消逝……本文表达出对糯米糖的美好回味及难忘。

??儿时的零食,最让人难忘的就是糯米糖了。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宛如一个遥远的梦境:每年初夏时节,在山村,总能见到一挑着“糯米糖饼”担子的老汉在乡村间走动。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福星来了。于是,孩子们各自回家,拿牙膏皮,取旧胶鞋,搬破铁锅……一会,闲着的大人也跟着出来了。在与老汉的讨价还价中,小孩子的眼睛直钩钩地望着那甜香诱人的糯米糖,仿佛那猫眼里出现了鱼的影子。那么大的一块糖饼哟,而老汉敲下的不过薄薄的一块,换完了“破铜烂铁”,吃完了属于自己的糯米糖,就恋恋不舍目送敲糖的老汉一路远去,“换糯米糖哇,破鞋牙膏皮换糯米糖哇……”,这悠长悠长的吆喝,在我们那群小孩子看来,是天底下最美丽的音乐,是山麓上最灿烂的花朵。在敲糖的老汉过去后的几天里,我们就模仿着他的模样玩“敲糯米糖”的游戏:一手比划着像拿小锤子,一手比划着拿小铁铲,敲,敲,敲。在虚拟的游戏中,孩子得到“望梅止渴”般的巨大满足。那时,我想:敲糖老汉应该是这世界上逍遥快活得如同神仙一样的人,他那两整块搁在筛子上的“糯米糖饼”,就是勾人魂魄的利器,就是勾人馋虫的仙果。哎,长大了,做个“敲糖人”该多美!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女儿三、四岁的时候,被母亲带到了父亲供职的小镇。那时,干教师职业的父亲还没退休,他们就住在一栋楼房的二楼一门洞。在校园里,假日也时不时有“敲糖人”光顾。据母亲说,女儿会在“换糯米糖哇……”的吆喝声中显得急不可待,于是母亲有时把一些饮料瓶、铁糕点盒之类的杂物拿去交换,有时也直接掏钱买,每次换的或者买的糯米糖足够女儿吃上一星期。其他的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也由爷爷奶奶带到小楼下的空地去换或者买糯米糖,小孩吃大人也尝,小孩也玩“敲糯米糖”的游戏,一个“糯米糖饼”可以很快被“瓜分”掉。只是女儿用孩子那纯净的眼神可以很快发觉“敲糖人”衣服有些破旧,母亲问她长大后愿意当“敲糖人”不,女儿头直摇,认为做这事情不赚钱。而甜甜的、融融的糯米糖,很对女儿的味口,三不时去放置“糯米糖”房间里抓来吃。

??我在小城铁山生活了20年,对于糯米糖的记忆主要来自秋天:当九、十月的时候,总有一些小摊贩卖“糯米糖”,但他们不需要挑着“糖饼”担子,也不需要拿什么小锤子、小铁铲去“敲打”,他们把小块的“糯米糖”装进浅白的塑料袋里,按大、小规格不同分两个级别卖,同级别的袋装“糯米糖”分量差不多:大的一袋五元,小的一袋两元……平日摆在幼儿园或者中小学门口附近,一般来说,小摊贩的“糯米糖”生意一、两天人气很火爆买卖很兴隆,但孩子们现在吃“刁”了嘴,“糯米糖”的味道在他们看来不过如此,倒是他们乱买吃剩的大半袋“糯米糖”,最后总被大人当“战场”给打扫了,在品尝它的同时,总能勾起他们“忆苦思甜”的怀旧故事,在品尝“糯米糖”的过程中能神思飞扬能心满意足。

??如今,糯米糖依然香甜,但“敲糖人”这种走东家串西家的职业却基本从农村里、小镇上消逝……其实,“敲糖人”的那种随遇而安诗意行走的乐观心态倒是叫许多现代人仰慕的,这好比小时候我爱贪吃“糯米糖”的味口,至今也没有多少真正的改变。

蝶恋花

相关文章关键词

《糯米糖》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