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中,我们哑然失声
导读某夜,突然风雷大作,我惊醒,不久便又睡着了。第二天,风雨消失得一干二净,那场雨给我带来的至多夜里巨大的声响。新闻报导称,那场雨仅在湖南一地就至少造成41人遇难。
余华的文字让人窒息,他赤裸裸的把人生中血淋淋的种种经历呈到我们面前。他的书我不忍卒读却又割舍不下。我不敢看一个人在命运的血泊中翻滚挣扎。或许我太过年轻,总会轻易地为某件事所感动,厄运中生命的苍白无力让我不住地颤抖,我知道,在某个角落某个人正经历着更大的苦难。
而我至多为他叹一口气,然后迎接属于我的未知的苦难。
某夜,突然风雷大作,我惊醒,不久便又睡着了。第二天,风雨消失得一干二净,那场雨给我带来的至多夜里巨大的声响。新闻报导称,那场雨仅在湖南一地就至少造成41人遇难。这场雨给他们带来的是生与死的裂缝。一种前所未有的讽刺袭向我,就在这一秒,有多少生命戛然而止,他们吹不起世界的半点涟漪,我本不该有多少震动或惺惺作态,因为与此同时,有更多新鲜的生命坠地。
地震、水灾、空难,于没有经历过的人又有多少关联呢?
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宇宙万物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余华把他的一本书命名为《在细雨中呼喊》,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他的生命旅途中,有人病死,有人溺死,有家庭暴力,有老不善终…悲剧接踵而来,我们还来不及凭吊前一个人,就必须进入下一个惊心动魄的炼狱中。余华用冷峻的近乎漫不经心地口吻以第一人称将少年的回忆娓娓道来,然而就是这样冷血的语调更加残忍并且毫无保留地揭开了那层温和的伪装。
这就是生命,你无从躲藏。即使你的身边只剩下一头叫做富贵的老牛,你仍旧要扬起鞭子赶它去犁地。
为什么是在细雨中呼喊而不是在暴风雨中呼喊呢?
高尔基曾经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多么豪壮一句话。眼前是呼啸的海浪、电闪雷鸣的天空、耸立肃杀的岩石。暴风雨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中都是重大转折和高潮的背景,仿佛那能把天地撕裂的雷雨最能点燃人类压抑心中的火焰。这是末日下的勇敢。
可是,在细雨中,呼喊的出来吗?
细雨,好像更适合漫步、沉思和默默感伤。人们不愿在缠绵中呼喊,雨滴淅沥,遮不住人喊叫的声音,我们羞于放声,害怕引来旁人的侧目。即使出声也不过是不疼不痒地抖动声带,反而增添了小人物的压抑。
承受苦难的芸芸众生,哑然地生活在乌云下,无能为力,比如许三观,生活吸食着他的鲜血,又能怎样,趁我这把骨头还能挤出鲜血的时候你就尽情地吸吧。在命运面前,我们束手无策。
这些故事不仅仅带来对生活的悲伤,还能让你因着恶的衬托,看到身体中的善。“生活在土地之上的命运,悲凉无奈却也透露出丝丝的柔和,如同台风过后一片狼籍短枝残砾的地面,你却知道阳光终会暖暖的照耀这片重新而立的土地。”
雨停了怎么办?继续活着呗。雨不停怎么办?那也继续活着,反正这小雨也浇不死人….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