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攒宫(最新)
导读清晨,我们来到小山之间平地里,那景色真美呀,远处是晨雾中隐约可见的小山,两旁是茂密的树林,林里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最有意思的是布谷鸟的叫声,一声声不紧不慢的叫着“布谷,布谷”。
攒宫位于绍兴城东南三十里。因南宋偏安临安时,有六位皇帝及后妃死后暂殡于此而得名。攒宫,是暂时安放梓宫之意。这里层峦环拱,气象雄浑,苍松古柏屏立,风景秀丽。解放后这里种了千亩茶树,建立了国营茶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读初中时参加农忙劳动,三年里,每年每次十天,都在茶场劳动。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
五月初,期中考试后,我们坐着“突突”冒烟的小火轮来到了茶场。我们被安排在平时堆青茶叶的仓库里住下,高大的库房,水泥地上铺满了稻草,屋里充满来了稻草淡淡的清香,显得那么空旷。我们把行李铺在稻草上,感到十分兴奋,有的拿起了大顶,有的翻起了跟斗。有的干脆在铺盖上打起了滚。到了晚上,带队的于老师给我们讲保尔的故事,讲着讲着突然传来一声大喊“老师大点声。”原来,我们男女生宿舍只隔了薄薄的竹帘,于是大家笑成了一片……
第二天我们参加?茶劳动,一片望不到头的茶园,一行行整齐笔直的茶树,茶树长有一米多高,被剪子修得象一个个钟倒扣在地上,农工告诉我们,这是为了茶树的采光,也是为了便于采茶。采茶是不能用指甲掐的,否则被掐的地方慢慢会变色,影响茶叶的质量。据说,以前?明前茶(清明节前?的名茶)要童女用嘴一颗一颗含下来才是珍品。不知是真是假。茶叶的嫩芽叫枪,嫩叶叫旗,一枪一旗为上品,二三叶次之,到了都是大叶子时,那就是大路货了。听了农工的讲解,我们就争前恐后干了起来。此时,大喇叭放起了采茶舞曲“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光……”,伴着欢快的乐曲,伴着嫩茶叶特有的清香,心情是那么欢畅。这那是艰苦劳动,分明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洗礼。
第二年,我们几个男生到茶厂劳动,我被分配到发酵车间。茶叶分红茶和绿茶,绿茶生产的过程是,青茶叶?回来后,在室内晾干,直接在特制的铁锅上炒干就行。如果要加工成花茶。那就是在炒好的茶叶中拌上花,熏上二十天,再把花用筛子筛出去就成了花茶。红茶则不同,青茶叶晾干后,需要揉捻到出浆成茶条,(以前用手工,我去时已用揉捻机了)再把茶条在烘干机上烘干就成了红茶。我的工作就是把装满茶条的筐搬进去,然后把发酵好的搬出来。发酵车间是红茶生产的关键,一般都有技术好的师傅把关。我的师傅姓于,是农大毕业生。十分热情,还十分健谈。我特别喜欢和于师傅上夜班,因为一是夜班能吃到宵夜,一碗粥,一个馒头,一碟花生米。那花生米好大好香,咸中带甜,甜中带香,至今我也没有吃到过这么好的花生米。于师傅每次都能拨一些给我。二是于师傅还能给我讲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关于攒宫的故事。
初夏的夜晚,星光点点,微风习习。我们坐在茶厂的空地上,茶叶在发酵室里发酵,于师傅的讲座开始了。他指着远处一丛丛松柏说,那原来南宋朝六位帝皇的陵寝,他们原本是想把它们迁回京都的,可是国灭了它们就永远留在了这里。到了元朝,元人要盗掘陵寝,是会稽义士唐珏冒着生命危险偷走真骸,到了明朝才恢复陵寝,立碑种树。可惜沧桑变迁,陵寝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这一丛丛松柏。我望着那夜幕中的松柏仿佛是一个个老人,风吹过,松涛阵阵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第三年,因为文化大革命老师都不上班了,我们自己组织同学又来茶场劳动。这次我们干的是茶树育苗的活。育苗是要把茶树枝剪成一段段的,然后把它插在平整好的地里,等到它长成小树后移栽到茶园里,这叫插条。
清晨,我们来到小山之间平地里,那景色真美呀,远处是晨雾中隐约可见的小山,两旁是茂密的树林,林里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最有意思的是布谷鸟的叫声,一声声不紧不慢的叫着“布谷,布谷”。山边淌着清清的溪水,水中还有小小的鱼儿在嬉戏。我们分成两组,女生负责运树条,男生则负责用小锄头把树条种在地里。地边的小草上,树枝上,挂满了露水。女生就脱下了鞋子,高高的挽起裤脚,用白色带碎花的手帕高高的盘起发髻。她们成队的走在田塍上,脚下是轻轻的薄雾,仿佛真的是一群仙女下了凡。
我没想到,天天朝夕相处的同学竟然有那么美。光顾着欣赏,一不留神,锄头碰伤了我的手指,引来了男生的好一阵嘲讽。那时男女生之间是不说话的,但同桌的小徐还是在休息时跑到我身边,不顾男生的起哄,摘下手帕,包在我的手指上……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攒宫茶场劳动的情景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多次回乡,都因交通不便而没有成行。听搞新闻的侄儿说,茶园已有日本人承包了。宋六陵的松树也已被小鬼子砍了不少。我再也没有兴致去了寻梦了,让它永远留在我的梦里吧。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