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由火热变得凄凉
导读时代进步了,农民工、留守老人和小孩,那心里煎熬的创伤,却难以改变。每当夜幕降临,留守老人和小孩那种期盼团聚凄凉的眼神,令人心酸。长长的黑夜,哪有城市的不夜天。偌大零散的院落,寥寥几人闭不出户。
1979是农民感到最幸福的一年。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没有什么比拥有而值得高兴。心里像开了花似的老百姓,脸上洋溢着喜悦。激情昂扬地各自耕耘自己的土地。
政策开放了,大地也灿烂地奔放。无论大山、平原,到处都是农民的身影,敞开胸怀任农民雕琢自己的美丽,大地收获着华丽的盛装,农民收获着希望。
虽然辛勤劳累,农民无怨无悔。尤其是山区的农民,那些旱田种水稻不是件容易的事。那长长的抽水机水管,像蛟龙喷水一样,经过几个田地,一样浇灌着播种后的绿油油,秋收后的金灿灿。哪怕是得不偿失微薄的收获,也是希望。
农村是一幅画,是农民衣食的乐园。青山连绵,山水相间。那耕地;那你追我赶插秧时的歌声;那抽水机的隆隆声;那此起彼伏打谷的呜呜声;牧童走在乡间小路的牧笛声……;伴奏着青山万物,荡漾着鸟语花香;也夹杂着与邻里乡亲因过水而放过的小吵小闹。
自豪的政策,有农民义无反顾交皇粮的喜悦。没有政策没有农民的温饱。农民收获着谷满仓,红薯堆满了地窖;嚼不完的脆花生,吃不完的小麦面。还有红豆、绿豆…….,添色彩。青山大地笑开颜,百姓生活乐开怀;鸡飞狗叫忙得欢,改革开放万民欢。你来我往勤串门,一家煎饼满院香。
时代一天一天地进步,人也得与时俱进。物欲横流,凭几分地令人望而止步。高物质的消费,靠卖米、卖豆…..,岂能维持。一批一批的农民涌入城市。廉价的劳力,让城市日新月异,天翻地覆。
城市的生活,让满足农村温饱的农民傻了眼。那些在小说、电视里欣赏的高楼大夏……,近在咫尺,可望不可及。现实的残酷,城乡的差别,让农民努力奋斗。微薄的工资好过种田种地,价值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导致农民弃农从工。应了邓小平所说:“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一些农民凭着自己的打拼,闯出了一番天地。大多数的劳苦大众,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为了应付社会压力,在苦苦寻觅。他们找不到方向,没有拼搏的尽头。甚至找不到来时的路,他们不得不留恋城市,家乡只是栖脚的依靠,流浪的驿站。城市已成了他们的“家”,在家的日子却远远小于城市。
他们不是讨厌农村;他们不是懒惰了;他们更勤劳了,只不过换了位置。他们是时代的主力军;他们一样为社会作出贡献。他们热爱青山大地,热爱自己每一寸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有点厌烦城市,人心险恶,目光势利,争名夺利,明争暗斗。他们不是没有理想,只因为理想太遥远,只拥有小小的希望。为了希望无条件地蜗居在出租房,拥挤在工棚……。他们不是没有斗志,他们积极向上,他们也想成为城市一员,只不过个个难能如愿。他们不是不想家,留守的儿童和老人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他们也留恋山水如画的家乡,现实中只不过越来越凄凉。他们最终回到落叶归根的地方。
时代在进步,城市突飞猛进。农村变了小样,时下农业税免了,土坯房几乎没了,红砖瓦房有了。漂亮的房子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显得那么单调。不能融为一体,朝相辉映,因田园失色,土地荒芜。有些农民生活的五谷杂粮,自己要买。上交国家财经款不用交粮,换做交钱。肥沃的土地长了与人齐高的茅草,那些旱田里的杂草竞相怒放;一些水田里水草里夹杂着几根枯了的荷杆。那绿油油、层层叠叠,肥沃的山土地,再也看不到。映入眼帘的是杂草丛生、参差不齐的野树。一条条山间羊肠小道无处寻觅。鲁迅先生说得好:“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没有人走,那里来的路。田园需要人耕耘,才有好的收获。田园在老人和小孩的眷顾下还有些淡淡的生机。但是那样苍白无力,一切让人的感觉却是那么的凄凉和落寞。
时代进步了,农民工、留守老人和小孩,那心里煎熬的创伤,却难以改变。每当夜幕降临,留守老人和小孩那种期盼团聚凄凉的眼神,令人心酸。长长的黑夜,哪有城市的不夜天。偌大零散的院落,寥寥几人闭不出户。漆黑的夜晚,咄咄逼人。偶尔有虫鸟啁啾,低吟浅唱。依稀有尽责的报更鸡,适时高唱。
他(她)们思念的亲人,何不也守着那份难耐的寂寞,各自煎熬着相思之苦。生活在那繁华的都市,不夜天的灯红酒绿,花天酒地。与己无缘、与己无关,倒是一种困扰,倒希望像农村那样静谧怡人。两种境地,不一样的反比心情,不能两全其美。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盆盈钵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淡了,以前还有些活动。(划龙船、放电影、舞舞龙灯、耍耍狮子……。)现在什么也没有。
农村的凄凉,其因是时代进步,还是退步?是时代所需,还是必经之路?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以后的农村未来怎样呢?留给未来来回答吧!
2010-5-24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