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南诏随笔(6―10)

南诏随笔(6―10)

2013-10-22 01:03 作者:杨永志 阅读量:20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六)

曾听说巍山有座明代万历元年修建的木构风雨桥,名叫永济桥。但多年来不知道具体的地点,也无法目睹长存数百年的古桥了。也是巧合,近日外出进行培训时,终于踏上了古桥。

查阅资料知道:桥长15.6米,宽3.25米,高6.9米。其结构为用直径0.3米的五根大圆木架于两岸,上面铺木板,再在两岸各安木斜撑二根以支木架,上建人字顶瓦屋三间。桥面两侧安木栏杆,并设长木板凳。永济桥用斜梁悬挂支撑中点的方法,解决了大跨径木桥受力问题,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桥头山墙砌有明代著名学者李元阳所撰《永济桥碑记》。

站在桥上,东西两侧的岸边,古树被刺丛缠绕。古树枝头,萌发新叶,青翠婆娑;刺丛间白花盛开,绽放清香。河中溪流,清澈透明,粼粼波光。绿叶簇拥的古桥,晚霞中宁静而清幽。阵阵微风吹拂,让人感到惬意与凉爽。

长木板上有几位老人小憩,背靠木栏杆,悠闲地目视着远方。他们微笑着说话道着家常,看来这里是他们饭后停足的好地方。也许远年前,他们恋爱了,悄悄地避开大人的盯梢,来到这里诉说两心愉悦的话题。那时这里不仅依依柳枝陪伴,还有茂密的树林生长。桥面的长木板,就是隔离四周最佳的幽会地。他们缠绵着两心相惜,一晃就这么走过了人生漫长的时光。于是这里留下了追忆的往事,珍惜着难忘的今朝。心中的富足与愉悦,就像此刻的夕阳宁静而舒展……

我微笑着与老人致意,心中又遥想着——作为古代茶马古道必经的重要之桥的片段。那时铃铛随马步前行而敲响,铃声该是悦耳的,也向四方传送。周围的人家听到铃铛马上会明白:亲人已踏上了古桥,很快就要回家了,随后再整装待发……休息的夜里,与亲人畅谈路途的奇事,还有即将赚取的银两,那是憧憬的美好生活所在。当清晨来临,屋脊上小鸟唱起清脆的歌谣,远行的汉子揉了揉眼睛,翻身起床。出门一看,那被自己疼爱的娘子已经笑容灿烂,把热乎乎的水端在身旁,两眼脉脉含情地示意着对方洗脸、吃饭。那是依恋那是催促,就在马帮再次离开古桥的时候,又送去满怀的惆怅。于是,永济桥就成为娘子随时张望的地方,等待着铃铛传扬,日日夜夜悄悄地送上对亲人平安归来的祈祷,也是远途奔波的茶马人,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心中难舍的方向……

古桥,是古代建筑创新的见证,是茶马人远行的驿站,连通着远古、现在和未来,百年不老。离开古桥时,有点“再别康桥”的心境,回望中感到深深的难忘。

(七)

没有传奇的故事,没有惹人的外貌,静静地在山下的乱木丛中、流淌的红河水岸边驻守。驻守着,驻守着,屈指算来,就是千载吧?但她始终痴心不改。

只有当地的遗民每天与她相近,与她厮守,并深深的投入她的怀抱。洗去满身的汗迹与污垢,洗去满腹的酸楚与疲惫;换来星光下满颜的欢愉,获得清风中发髻的飘逸,博得离开时脚步的轻快;再次迎接河岸边来日挥汗种植青苗的自如,再次迎接袅袅炊烟的温馨家庭的眷恋,再次迎接穿梭山岗小径时步履的坚实。

就是这样的宽容,这样的慈祥。古老的土墙围成狭小的空间,几个方石砌成浅浅的小滩,母乳般送上温暖的清流,养育着身边的遗民,不管地老天荒。悄悄地温暖着、滋养着,忘记自己的沧桑,忘记自己的疲劳,忘记自己的归途,永远地守候着山中的林,河中的鱼,风中的鸟,还有那村庄里朴实的遗民。看着他们的疲惫的身影,一辈辈、一代代,轻抚中又一次踏上新的旅途。默默地祝福着、祈祷着,月色的清辉里沉静,烈日的狂吻中思考,千百年没有动摇,始终摊开着温暖的胸膛,等待着游子远行归来时,忽然忆起身边曾经抚摸过自己的她——洗澡潭。

山顶上的封山塔傲然矗立,有前人追寻的华章;眼前的红河水奔涌南流,有近人寻根的宏篇。当他们累坏了身子,停足消除疲劳、减轻倦意时,就漫不经心地投入了她的怀抱,慢慢地获取滋养,也是一朝朝、一代代,繁衍着传递着没有离开。但他们的目光永远看到的是山顶的塔,河中的水,却遗忘了曾为自己拣取灵感的她赋予的宠爱。

想到华清池美名天下,想到地热国疯狂的现状,更多的人将洗澡潭遗忘了。我感到她的寂寞,感到她的苍老,同时感知她炽热的胸膛,跳动着血肉般交织的守望。

(八)

乱石间的小溪,昼夜奔流;乱石旁的古木,四季葱茏;乱石中的古棺,百年来坦然沉睡;乱石前的石笔,风雨中挥毫泼墨;乱石上的石亭,安然矗立迎接八方的风云……

二百三十多年以来,石棺里沉睡的老人,知道生存的境界。虽说有几分凄迷,几分无奈,但恪守一份正气,涉足一条正道。孤独与难言,都随溪流彻底洗涤满怀的风霜。明月的清辉,抚摸他无怨前行的旅途,那里曾有他生命的奇迹。明亮的阳光,温暖他无悔疆场的故事,那里曾有他生命的辉煌。

岁月沧桑,乱石依稀记录着“撑风老干坚如铁,几度凌霜不改节”,“而今节操全无用,哪有敲门看竹人”刚直不阿的华章。“明末孤臣,死不改节,埋在石中;日炼精魄,雨泣风号,常为吊客”的墓志铭,勾勒出长发、方袍、素冠、博带,凛凛英气,不为威武所屈老人特立独行的形象。日月不忘缅怀,山河不忘咏叹……

老人的忠义,似乎有点愚。可面对吴三桂开关门引敌入室的卑劣行径,这忠义赋予旷世的伟岸;面对向南逃窜的末代帝王的可怜举动,这忠义舒展着坦荡;面对疯狂年代出现的昨夜还是比翼鸟,天明各自东西飞的可笑缘分,这忠义定格出人世的平台;面对当今有奶便是娘的顺势脸谱,这忠义矗立起人格的风范……

明朝虽寿终正寝,悲歌远去。百姓随吹拂的清风如故生存,忘记昨夜明灯的温馨,然而老人驻守着留发不留头的豪迈。小楼上瓶瓶罐罐盛满瓦沟的雨水,那是明时风云的宠幸。戴斗笠,骑驴前行,不苟活偷生。身为明而生,事因明所为,矢志的追求,躯体可以残损,灵魂不可无归。那就在这乱石中的石棺里,合二为一,永恒地铭记不灭忠义的灵魂……

“是何庵”,先生陈佐才老人之石棺冢遗址所在。

(九)

幼年的趣事,有时回味无穷。

记得到巍宝山,时间还比较早,远远看到山中的寺院上空,燃烧着比家里木炭火大若干倍的火团,就对父亲大声地说:“寺庙起火了。”“哪里?”父亲着急地问,我小手一指,父亲却笑着说:“那是茶花。”这件事一直萦绕心底,是我初识巍宝山古山茶最早的记忆。早晨高高的群山,形成厚厚的天然屏障,丛生的松树、柏树以及灌木间,山茶如火镶嵌在浓绿中。此刻的山茶就是木炭红红燃烧的缩影,喷薄着无穷的热量,周围的一切随她无声的诱惑,将她簇拥将她守望。这火一般的激情,让游离各地的道长停足了,不愿意离开也不愿意高声的嬉闹,虔诚的效仿山茶百年不改如火的执著,沉浸于道法自然的思考。山岗里绽放奇彩的茶花,日日月月还喜迎温暖的阳光和游人的到来。

走近山茶,仰视她的风采,那是火在燃烧,更是天上飘动的一团云彩,让人无法触摸她的美貌。阳光下苍穹间的山茶,轻盈地随风舒展自己秀美的身段;笑颜里袒露的心声,是那么深情,那么的灿烂。让周围彩云、白云,在她身边飘散,目睹她无暇的艳丽和婀娜的体态,羞愧地擦肩而过,又回首深情地张望,抑制不住每天游荡着眷恋着俯视z着山茶的风采。茶花如火般的云团,惹得梅花心生嫉妒,藏起狭小的花蕾,躲入小院或残墙旁孤芳自赏,道不尽的难言,述不尽的悲凉。不去招惹梅花小妹的无奈,茶花放目远方博大的苍穹,看流云不厌相伴,看殿宇袅娜青烟,于是深深地眷恋这世外桃园般的胜地了。玉兰也好像生气,忽然发现自己洁白无暇其实是那么单薄,不堪一击。好吧,山茶姐你去玩吧,让我独自儿躲着欣赏你的丰盈。茶花似乎理解她的心思,窃喜中飘向蓝天,雨露中洗尘,清风里摇曳,阳光下梳妆,将生命的热情无穷释放。

感觉山茶还是不能亲近,满是骄傲。于是绕道上了高处的地段,终于短距离目睹到山茶的娇媚。此时她丰姿卓约,亭亭玉立于殿宇上空,夕阳下将周围映衬得明亮而丰满。她的美,语言描绘感到苍白,纸上绘画失去了泼墨的灵感,脱俗而超逸。仿佛就是天上仙女下凡,群山为她构建了无边的舞台,为她的追求、为她的归宿,让她尽情地释放心灵的欢歌和轻盈的舞蹈,尽现风骚……带着难舍的千回柔情,是夜我在山里住下了,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有一位红装裹身颜如胭脂的女子笑吟吟地向我走来,我满怀期盼之情举目相望;她迟疑片刻甜甜一笑,开口说——我本是天上的茶花仙子,很远很远以前到人间游玩,忽然发现这里人声鼎沸,细看原来是南诏国里的大姑娘和小伙子月下踏歌。我悄悄地融入,忘记了回府。嘻嘻,却遇上了心中钟爱的小松哥哥,英俊潇洒的他天庭里无法碰上,我们恋爱啦。我的一切还是被长辈知道,那天来人了,我们急急躲藏,于是我化为茶花,他化为高大挺拔的松树王。我们从此没有离开,随风尽情地相拥,月下倾吐钟肠,甜蜜相爱。好了,我看望小松哥哥啦……看着红衣少女轻盈身影在丛林间消失,我感到淡淡的失意,梦也随之完毕。

回想梦中的片段,悄然明白那女子不就是我白天思绪千回的茶花吗?起伏的激情终于迎来与仙女的奇遇,真是三生有幸。想到历代传说中的仙女下凡如七仙女,虽有短暂幸福,但最后离开了人间,留下董永凄艳悲凉的等待;想到白素贞喜欢上许仙,最后也被无情的法海施法禁锢在雷峰塔里数千年。唯有茶花仙女留在人间,真是名山的福气,也是松树王的心愿……奔放的茶花仙女,你就幸福地在这仙境中舞吧,笑吧。我祝福你!

千年流红依然,茶花就是这样。

(十)

很想寻找一份龙屿图城的版图,不管是完整的,还是残缺的,能让追忆的历史找到说服的依据,也能使所写的文字让自己更满意。

但多年过去了,我始终不能如愿,心生很多的遗憾。在南诏历史的变迁中,龙屿图城曾占有重要的地位,残留的文物让现代人卷起心扉的联想。那一片片瓦砾上的字,那一尊用石头雕刻的观音,那地下挖掘出来的残痕,那一串串神秘的传说……无不说明南诏文化的博大精深,无不说明一代帝王的奔放豪情。

我站在已是遗迹的荒废的空地上,新铸的标志性石碑前。心想四十多年前见到囤积在左三村小学门旁的平房里,当地村民不敢动用的粗大的圆柱、方形的椽子,是不是破“四旧”时龙屿图城残留下的实物呢?看到它们静静地躺着,似乎没有了生命,但可以遥想当年城池建设的宏大规模,也可见证当年彝民蔑视一切的刚烈性格。

那时,仙人们城楼前停足或山脊间漫步,眼前就是九曲十八弯红河水的迷人英姿,她那么优美那么温柔,似玉带飘落在肥沃的平川,让人感觉历史在宁静中延续不断;也许收尽眼底的还有那莲花池里满目的绿叶,以及绿叶间闪耀的红的、黄的、白的、粉的交映绽放的莲花,给人的心间平添了拼搏后闲适温馨的美妙。

我到了如今常人也很少涉足的后山。听老人说,那是南诏时期士兵的训练场,若遇天阴下雨的晚上,会耳闻来自远年士兵们有力的怒吼。让人想到那支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的将士,千军万马踏平中国南部疆土的辉煌。我心底虔诚地站立这块无人涉足的阴地上,感觉眼前不再是空旷,而是士兵涌动的身影。自己只好迅速地避让开道,怕影响列队、战马的出行,兴许他们忙碌着接受南诏王的调遣,将又一次远途征战。那是上苍赋予的职责,那是将士心中的使命。

回到现实,古城没有了踪迹,只有傲然矗立的山岗,还有 “米汤河”保留久远的称谓,还有那遍野的绿树低回歌吟。很高兴二十年前与爱人在古迹一端的大寺“林园”里栽种了两株柏树,如今已是参天成林,抚摸它傲视蓝天的树干,自己感到点滴的欣慰。也许自己无愧于祖先的教诲,做着仙人企盼的小事,虽无人知晓,但心海舒畅。

再见吧,我心中神圣的古城遗迹,还有那丛山、绿树、碧水、清风、白云……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南诏随笔(6―10)》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